

彌補勞動力不足降生產成本 更多行業應用
從工廠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到食肆內自動送餐的移動設備,「機械人大軍」近年隨着技術進步而不斷普及,已不知不覺影響全球工業生產和民眾生活。據機械人專家指出,現時人力資源短缺、生產成本增加,都在推動「機械人經濟」發展。未來的機械人應用或會深刻改變製造、運輸甚至消費方式,成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力量。
非牟利組織「國際機械人聯合會」日前統計顯示,全球去年合共投產50萬部工業機械人,現有工業機械人數量達到破紀錄的350萬部。全球亦有超過1,000間企業製造服務型機械人,單是去年就至少有12.1萬部投入使用。從前年到去年間,全球工業機械人投產量增幅達到31%,服務機械人增幅更達37%。
人口老齡化推動機械人發展
多國人口結構變化導致人手短缺,正是「機械人經濟」興起的重要原因。麻省理工學院與波士頓大學去年一項聯合進行的研究便發現,人口老齡化對機械人技術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老齡化速度愈快的地區,就有更多機械人投入生產。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研究機械人產業的政治科學家韋伯斯特也指出,富裕國家的人口變化趨勢,意味工人短缺問題仍會持續,利用機械人顯然有助填補這些缺口。
機械人科技近年亦發展迅速,機械人公司「波士頓動力」研發的機械犬「Spot」,可以專注山地運輸或災難救援等領域。該公司執行總裁普雷特表示,Spot擁有視野、機動性強,操作靈活的優點,能適應各種複雜地形,「新款機械人的許多技術都相當先進,實力遠超早期產品。」
成本效益高 靈活性成障礙
還有研究發現,隨着人力成本不斷攀升,機械人效率優勢更加明顯,部分工業機械人可以同時完成相當於兩三名員工的工作量,企業不足兩年就能收回成本。機械人亦能從事對人類而言風險較高的工作,例如在物流行業,波士頓動力研發的機械人「Stretch」就能輕鬆利用吊臂裝卸貨櫃,安全性高於人工裝卸。
不過相較人類,靈活性仍是機械人的最大障礙。跨國物流公司DHL名下企業「DHL供應鏈」首席信息官米勒稱,公司已測試Stretch約一年半,目前這款機械人只能裝卸型號固定、尺寸統一的貨櫃,且卸下的貨櫃只能簡單堆放在地上。但米勒強調,物流業現時招聘人手相當困難,使她更有興趣用機械人取而代之。
機械人專家認為,除提升機械人性能和質素外,人們也要讓傳統生產方式更加規範化,適應有機械人協助的生活。韋伯斯特表示,「我們已經建立由人類引導發展方向的世界,不過在未來,我們的世界也要逐漸滿足機械人的需求。」 ◆綜合報道
機械人技術未來發展趨勢
研發新材料
研究人員正探索使用光滑柔軟、與人類骨骼肌肉更相近的材料取代金屬,推出全新的機械人。這些材料成本更廉價、耐用性更好,還可以經生物降解,不會污染環境。例如採用低能耗生物塑膠製成的機械臂,外觀和觸感就更接近人類手臂,可以從事多項重複性工作,最後安全降解。
改善傳感器
機械人會逐步使用更先進的皮膚觸覺傳感器,在接觸物品時除檢測到壓力外,還能自動判斷物品的位置、形狀,搬運所需的力度和角度等。利用先進傳感器的機械臂操作更精確,例如可以挑選整理體積較小、重量較輕或容易破碎的物品。
智能外骨骼
智能外骨骼在人體工程學基礎上改善結構,配合員工穿戴操作,能夠減少高危工作的受傷風險。例如在農業、建築業和製造業,智能外骨骼能配合人體關節運動,減少下蹲、企立及負重行走的壓力,提升工作效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