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有說法指陳鐵生才是中華音樂會的創始人。在未介紹陳鐵生的事跡前,我想先說說上海精武體操會轉為上海精武體育會的經過。

據《精武五十年》的記載,霍元甲逝世後,1915年,精武體操會在閘北的練武和辦公場所遭遇颱風破壞,精武會創始人之一陳公哲當即獻出提籃橋培開爾路73號(現楊浦區惠民路379弄)宅地二畝,建造新會舍;而參與新址建造工程還有姚蟾伯和盧煒昌。又根據《上海楊浦區志》等史料,1916年4月6日,精武體操會遷入新會舍,並更名為「上海精武體育會」。同年精武會舉辦6周年紀念會時,孫中山應邀親臨祝賀。1919年,精武體育會在上海舉行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時,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贈「尚武精神」匾額,並擔任該會的名譽會長,還為該會特刊《精武本紀》撰寫了序文。

回頭說陳鐵生,他是1909年精武體操會籌辦人之一。事緣當年陳公哲、陳其美、宋教仁、譚人鳳、楊譜生等在上海組織江浙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他們考慮到武裝起義,需要大批軍事人才,於是陳公哲、農葝蓀及陳鐵生等開始組織精武體操會。精武體操會於1910年6月1日開學,由霍元甲出任總教習,農葝蓀出任校長。我從前曾稱陳鐵生是粵樂理論家,其實他還是一位實踐者,師從粵樂前輩嚴老烈。上世紀二十年代,他成立中西音樂研究社,對粵曲及粵樂的樂器進行革新,創作或改編了如《漁舟唱晚》、《步步高》等著名樂曲,被上海人稱為「廣東音樂」。

無論是盧煒昌或陳鐵生,均在上海精武體育會擔任重要角色;所以他們創立的中華音樂會,和上海精武體育會自然有密切的關係,成員和職員也重疊,例如呂文成和尹自重便是好例子。呂文成1919年加入上海中華音樂會 ,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擔任精武體育會音樂部主事;尹自重先後成為上海中華音樂會、精武體育會粵樂教員。

此外,精武體育會積極參與孫中山領導的建國工程,其屬下的音樂組自然承擔着推廣建國的理念,作為人脈相連的組織,中華音樂會也懷抱相同的理念,這就是我認為上海中華音樂會成為第一個上海音樂團體獲得中國留聲機器公司邀請灌錄唱片的原因。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