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正史,亦可以說是中國信史的重要開端。現今中學課程當中,每個中一學生接觸中國歷史的時候,第一課往往與中國民族起源有關,中國天下的第一個共主是黃帝,所以我們是黃帝子孫,這種說法便是來自《史記》。《史記》作者司馬遷把黃帝寫成了古代的第一位共主,我們很自然就成為黃帝的後裔。
黃帝的記載引起不少近代學者的質疑,尤其是考古學者。原因很簡單,司馬遷是西漢年間的人,黃帝是公元前2,700多年的人,兩人相距兩千多年,司馬遷很難清楚黃帝的事跡,就像我們很難清楚2,000年前的人的事跡一樣。
另外,更有力的是,現今仍未有考古發現、史料或文字可以直接證明黃帝的存在。那麼一來,黃帝那段歷史時期,學者將之定義為傳疑時代,司馬遷雖然這麼寫,但仍抱有存疑心態對待。甚至有人推論,《史記》的遠古史均不太可信,因為連夏朝也找不到相關的文字出土記載。
在此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小結,如果古書寫的遠古時代沒有出土文物、文字或史料可以佐證,歷史學家一律稱之為傳疑時代,而有其他文字或文物可以佐證的,便可以稱為信史。那什麼時候才算是信史的開始?答案是商朝。
和商朝互相印證的史料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公認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字系統。十九世紀末,山東人王懿榮在北京的中藥店裏買到一批「龍骨」和龜甲藥材,由於有不少古老文字符號,本來便是知識分子的王懿榮便大量收集和研究。王懿榮後來在八國聯軍之役當中自盡,由學者劉鶚繼承之,並編了一本書,名為《鐵雲藏龜》,一方面記述了發現甲骨文和王懿榮收購甲骨的過程,當中少不了關於甲骨文的研究和內容。這時已經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但仍停留在民間學者、古董商販的層面。
進入民國之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成考古隊,甲骨文正式進入官方主持層面。1928年起,學者董作賓、李濟等人結合西方方法和理念,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有系統地挖掘,當然也進入了較有系統的研究。亦即是說,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在學術界、考古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才漸漸成為日後的「甲骨學」。
那為什麼甲骨文能印證司馬遷寫的史記是信史呢?學者王國維研究發掘的甲骨文後發表兩篇論文,即《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發現原來甲骨文的內容能印證《史記·殷本紀》所記的商朝王譜除了有些次序錯誤外,其他都非常可信的。換句話說,那就是說司馬遷寫距離他遠古的事情,雖然有小錯,但還是非常嚴謹,可信性還是有的。
這篇文章有幾個重點可以歸納出來。一、《史記》寫的遠古史,有可信也有存疑的地方;二、一般而言,《史記》中商朝及往後的歷史還是比較可靠的。
◆ 張奔勝(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喜歡思考和推敲歷史細節,尤喜歡講及教科書沒有提及的內容和細節,引導思考。)
隔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