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上文寫到遷移,遷移這件事涉及很廣,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個人,都有遷移的經歷,這方面的話題很多。數十年前或再早些,北京人雖有「天子腳下」之民的優越感,但生活質素一般,除了「四大恒」、「八大樓」,恒是銀行,樓是餐館,「頭戴馬聚源,身披瑞蚨祥,腳踏內聯升,腰纏四大恒」,這些是少數有錢北京人的時尚標誌。當年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的服務行業很少,飲食為主,也都是些雞毛小店,街頭擺攤、食物擔子和串街叫賣,粗糙隨意,有情趣,但上不得枱面。那時的北京人就知道上海繁華時尚,什麼都是上海的好,就是一塊肥皂也要買「上海香皂」。

北京是首都不能太「老土」,於是決定遷移,要把上海的20多家時髦店遷往北京。普藍德洗染店,紅都、鴻霞、造寸、雷蒙西服店,國泰、中國照像館,餐館美味齋、稻香春,理髮館華新、紫羅蘭、雲裳、湘銘,合併之後叫「四聯」,聽聽這些名號就有文化,不像北京,什麼第一理髮館,某某街副食店之類,一批上海名店要從上海遷往北京,改變首都。

南方人都知道北京冷,風沙大,氣候乾燥,冬天只有白菜豆腐,吃肉為主少見魚蝦,家家燒個小煤爐,煤煙燻得人的鼻孔都是黑的。五十年代,剛解放不久,人們心氣高,凡事服從組織安排,再說是去首都北京,還應承全家都能改為北京戶口,面對如此優厚的待遇,上海名師傅們開始踴躍報名了。來京的上海名店都安排在北京最好的地段,王府井、東四、東單。美髮店「四聯」一開業,門口一大早排起長隊,直排出2里多地,筆者也是排隊中一員。進店一看,美國進口的大皮椅子,坐着舒服,躺着洗頭,每人8條毛巾,乾淨周到,上海師傅手藝好、態度好,麻利柔和,價錢雖是平時的3倍,但這錢花得值得,門口天天排隊,逢年過節更是不得了。

外交部街東交民巷附近的是西服店,據說是一個外國大使埋怨,全北京找不到一間會做會改西裝的店子,引起北京市重視,由此引起上海名店北遷。我年輕時去過一間叫做「紅都」的專做高檔西裝店,記得不對外營業,去的人要有關係。上海師傅照體量衣,仔細極了,做成的一身套裝確實合體,但是太合體了,一般場合穿了太招眼,這套紅都西裝我只穿過一兩次。

中國照像館也要排隊,光打得自然,租的禮服大方合體,背景好看,幾乎所有北京人都在中國照像館照過像,家家都有幾張印着「中國照像」底標的照片。現在全世界名牌北京都有,但仍忘不了這些引人回憶的上海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