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上一次提到近年修讀傳播系的同學比以往少,這可能是由於傳媒平台在萎縮中,但在這個原因上,雖然印刷媒體報紙、雜誌無論是銷量或是營業者都減少了,但並不是傳媒平台減少,只是傳播平台在轉型中:新媒體平台、網站等的增加速度及數量,就可印證這一說法。

以前要成為「傳媒」,即是要辦一份報紙、雜誌、電台、電視台,除了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外,更需要該行業的人脈及專業器材、知識等等,談何容易;但現在開辦一個傳媒平台可以說是非常容易,只要一部電腦、一部手機,加上自己一個人基本就可以成事。當然要做到一個好成功的傳播平台,除了自己個人努力外,也需要一些人協助才能成功,而自己個人創意、目標、定位,或行什麼路線也是非常重要。筆者是樂觀主義者,總覺得做什麼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算沒有達到社會標準上的成功,但一定有滿足到自己所定下的基本成果。

回顧上世紀七十年代,從美國總統尼克遜因被記者發現竊聽事件,調查後揭發著名的「水門事件」,引發筆者興趣而立志成為一位記者,於是就去修讀傳播學系,準備踏上傳媒路,上課過程中,了解修讀傳播系並非一定只能當記者,因為修讀科目內容種類繁多,日後工作也可因應自己興趣尋找合適工作,除了可當記者以外,傳播學系的出路還包括拍電影、廣告、公關、電台、電視台等等,甚至是現在最「熱門」的職業YouTuber,反正有關傳媒行業,都是傳播系學生的出路。

講這麼多有關行業的訊息,只是想告訴大家修讀傳播,並非一定只能當記者,還有很多工種給大家去選擇的,或者亦有同學會覺得讀傳播,一定要成為記者才不愧讀傳播,這也是很多畢業生的選擇,但縱使如此,傳播學觸及範圍如此廣泛,日後要是同學想的話也是可以轉型,有不少記者也轉型做公關,最近特區政府公布一些高官及政治助理,也曾是傳媒工作者轉任,可見做傳媒工作,必然具有一定公關工作能力及行政工作經驗。

傳媒工作可以話多姿多彩,接觸多種不同事物,可以採訪不同人士,可以拓展你的人脈,對一個範疇的事帶着求知慾,「打爛沙盆問到篤」地研究下去,絕對令你對該範疇的知識十分豐富,而這種有毅力的求知精神,亦有助日後事業發展。曾有位傳媒工作者,因採訪新聞關係,到過逾70個國家,走訪接近200個城市,這就是當傳媒難得的經驗。

筆者從事體育傳媒,也因而採訪及參與了一些國際體育會議,雖然沒有統計過,但就採訪過十屆奧運會,這已經是多個國家,還未計算世界盃呢!所以傳媒工作,其實也是年輕人一個不錯的選擇,期待於新的學年,能夠見到更多生力軍加入這個行業,你們的熱誠或許能帶領正在轉型的香港傳媒尋找一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