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谷昀自畢業後一直留港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中大首批內地尖子畢業20年 徐谷昀:與內地緊密聯繫為港帶來機遇

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從內地吸納及培育了大批人才,為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動力。1998年,來自上海的徐谷昀看準了香港國際化、具有成熟金融體系等優勢,以及回歸祖國所帶來的發展空間,毅然放棄了復旦大學法律系的入學機會,隻身南下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成為首批來港升讀大學的內地尖子之一。他笑言,大學時期唸書所學會的不僅僅是學術知識,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明白「好奇心」及「熱情」的重要。20年來,他一直貢獻香港航空業,在不同崗位親身體驗與內地聯繫日趨緊密為香港帶來的機遇,並希望未來繼續在港打拚,「我從沒有後悔。有機會重來,我還是選擇來港升學。」◆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博

徐谷昀現為國泰航空營業及分銷部香港客運銷售總經理。「香港剛回歸時,給我的印象,有些許神秘,與別不同!」他憶述,自己小時候對香港的印象主要來自港產電影,「香港是個中西文化結合的地方,環顧全球,有這種文化的地方也只是少數。」

獲復旦取錄 決心往外闖

在上海成長、當年已經獲復旦大學法律系取錄,但徐谷昀決心往外闖,「年輕時想離開自己故鄉,到不同地方探索一下。」當時,中大尚未成立法律學院,意味着徐谷昀是在「冒險」到中大讀書,等同放棄了成為律師的機會,但他對自己的選擇無悔。他坦言,世界並不存在「完美」的選項,「選了一些東西,自然就會失去了一些東西,但來到香港,我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徐谷昀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與內地截然不同,「如在內地,可能同一班同學一起度過幾年的大學生涯,但香港的院校比較沒有『班』的概念,同學需要經常(按修讀的科目)合作做Project(報告),同科同學之間不一定稔熟。」

他認為這種方式,讓他有更多機會與不同的人接觸及溝通,對其個人成長有莫大幫助。

「在香港,我不只是唸書,在那四年時間,我獲得很多課堂外的機會,建立了我的好奇心。」他提到在申請獎學金時,看到裏面要求申請人有「curiosity(好奇心)」、「passion(熱情)」,「這對於我有很大啟發,唯有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才能不斷學習、增值。」

獻力航空業 體驗不同崗位

畢業後,徐谷昀隨即加入國泰航空,一直工作至今。其間,他做過公司的不同崗位,以至駐留不同國家及地區,這樣的工作給予他很大的「新鮮感」,也因為他對新事物的「好奇」,讓他願意留在同一公司發展事業。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後,少數人誤判香港發展前景不明朗而離開,「當時從內地的角度看,香港的發展其實是非常好的。」徐谷昀表示,「國家改革開放,正在發展起步,市場很大。香港是連結中西的地方,也是國際金融中心、航空樞紐,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的。」

「無論在經濟、言論方面,香港就是『教科書式』的自由城市。」徐谷昀分享道,當年新加坡的獎學金得獎者,大學畢業後需要在一定期限內服務於新加坡的大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選擇。」反觀香港,並沒有類似的規定,畢業生可選擇留港、回內地,或是出外深造,光是這一點,足以讓他體會到香港的自由特色。

徐谷昀指出,近年香港與內地的聯繫日趨密切,「這些年間,我見到願意說普通話、接受普通話的人愈來愈多,店員的普通話水平也明顯高於從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規劃,亦加深整個城市與內地的聯繫,「以航空業為例,內地的航點、航班的密度不斷增加,市民想前往內地多個城市也不需要轉機。」他希望自己以至全港市民,都能抓住國家帶來的發展機遇,加上自身優勢,繼續在香港打拚,為事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