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表示,希望將知識傳承下去,於是在香港回歸祖國那年加入中大。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盧煜明(左三)備受學生愛戴。 受訪者供圖
◆時任中大化學病理學學系系主任楊孟思(右)當年決定聘請盧煜明(左)。 受訪者供圖
◆盧煜明(右)向董建華展示科研成果。 受訪者供圖

為傳承科研從英回流 見證港朝國際創科中心進發

回想1997年,有部分人擔心香港前景不明朗,抱着疑惑與不安離開,離開自己的家……但「無創產檢之父」盧煜明抱持着對香港的感情及科研傳承的使命,選擇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從英國回流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當年,盧煜明在孕婦血漿內找到高濃度的胎兒DNA,其後又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測方法,每年造福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孕婦,至今已成為了獲獎無數的國際級頂尖科學家。25年來,他與香港科研發展一同前行。由當初資源緊絀,香港的科研環境一步步改善,成果相繼湧現。隨着與內地在人才、資金、產業等方面更緊密的連繫,香港正朝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進發。香港即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盧煜明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特別期望科研成果能為香港創造影響力,所以他積極推動以專利技術成立初創公司,「因為我想讓年輕人看到,香港都可以有自己的科技生態系統!」◆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盧煜明,在中學畢業後就前往英國劍橋及牛津大學升學深造,「兩所大學科研傳統都延續了很久,有很多諾貝爾獎研究人員。我覺得拿大獎就像爬上了山頂,我們能看見山頂,就能以那為目標,天天都有榜樣可以讓你看到。」

那為何他選擇回流香港呢?「若我想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的香港科學家,那回來香港是最好、最直接的方法。」盧煜明憶述,「我和太太都是香港人,我們每次返港探親,都捨不得離開,所以一直在等機會回來,……(1997)97年是個好時機,因為當時香港的大學陸續招聘,結果我就加入了中大。」

在1989年至1997年共8年的時間,盧煜明在研究方面遇上阻礙,「我當時走錯了方向,想在孕婦的血液中找到胎兒的細胞,但原來胎兒的細胞在血液中是很少的。」雖然研究無進展,但他並未因此沮喪,「回來香港後,反正都要從頭來過,那我就做一些『高危動作』。正常來說,DNA都在細胞內,而非細胞外,那時希望『博一下』,從血漿入手。」

當時中大的歷史較短,資源也較少,「但好處是『山頭主義』較少,不同學系會有較多合作。」盧煜明與婦產科、研究癌症的同事緊密合作,在他加入中大的那一年,正式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為「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奠定重要基礎。

科研環境與國家發展相關

盧煜明坦言,「香港科研在起步之時的確是『爭啲』,但接下來25年,經費增加得很快。」1999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基金,「我那時候申請了400多萬港元,已是一個較大的研究項目。」2003年,非典型肺炎襲港,「特區政府、香港市民都感覺科學可以保障人們健康,開始多了善長仁翁捐錢。」近年,研究資源亦明顯更豐富,教資會轄下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主題研究計劃撥款,單一項目便動輒數千萬港元。

盧煜明認為,本港科研環境與香港以至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特別在人才、資金、產業措施等更是密不可分,「在我們的實驗室裏,60%成員都是內地大學訓練出來的。國家投放了這麼多資源建設一流大學,我們才有這麼多人幫忙研究。」他舉例說,「我們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內地科研資金『過河』,中大在深圳的研究院、中大(深圳),這些建設都要資金投放。」

「一天尚有創意都想做科學家」

談到自己多年來最自豪的研究,「我覺得最令我欣慰的,就是在25年內,將新的『發現』轉化為『發明』,最初發現胎兒DNA出現在孕婦的血裏面,逐步變成全球都有使用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盧煜明表示,「只要一天尚有創意,我一天都想做科學家;當然我已經做了20多年,根據正常退休年齡,我都差不多『夠鐘』,要我幾年內就退休,當然會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