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添輝:中山大學

連續四個月扎根清遠連南瑤族村寨,任駐村社工,與村民同吃住、同勞動,共謀社區發展出路;在廣州康樂村社區進行4個月調研時,做日結工人,與工人同吃同住,關心農民工、日結工人,分析社區問題、提出介入方案。

◆勞詩芳:暨南大學

基層出身,在香港和內地長期做支持工作,服務青年和社區。現任外招生班級學代及廣東高校香港學生聯合會主席,服務在粵港生融入內地;創立全校首支面向港澳台僑的「誠立」志願服務隊,還擔任香港暨南義工團常務理事,曾多次奔赴抗疫前線,支持香港疫情防控工作。

◆許芝琳:廣州美術學院

參與鄉村手工藝振興和非遺文化傳承工作,從小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立志做民族工藝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希望能夠堅守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社會,融入生活,引領新時代的風尚。

◆鄭禧年:暨南大學

從零開始,用粵語有聲書講述香港故事,代表香港青年講述港生心聲,未來希望親身下鄉,以青年第一視角講述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真實感受。

◆謝彬華:暨南大學

從事學生工作6年時間,致力於服務青年學生。

◆楊舒玥:暨南大學

曾發起愛國愛港的港漂社團「愛港漂」。

◆陳碧霞:廣州大學

在大學成立自媒體團隊,通過全媒體技術面向內地以及港澳台講述各地見聞、各地文化。

◆麥芷健:中山大學

從小對醫學興趣濃厚,選擇臨床醫學作為專業。大學在讀期間,曾組織參與多次義診活動。

◆王宇汛:深圳大學

經常在香港媒體撰寫並發表有關香港的法學時評、參與有關香港的課題項目,參加深港兩地的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

◆孫國山:廣州大學

曾參與挑戰杯紅色基因調研活動,代表香港青年去海南萬泉河探尋紅色娘子軍背後的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