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玉鏤雕持靈芝臥童,為清代女子配飾。
◆清代畫琺瑯八寶喜字紋把鏡。鏡身呈橢圓形,正面為水銀玻璃鏡,背面以「卍」字紋為底,正中畫雙喜字,四周環繞八寶紋,外邊鑲嵌藍色琺瑯描金花卉紋鏡圈。
◆金漆木雕「仁義禮智信」構件,上下飾人物故事圖,中部鑲嵌「仁義禮智信」五字。
◆清代同治六年張思九妻陳氏奉旨立「旌表節孝」牌匾。清代沿襲明制,對貞節婦女發放匾額,它在當時所昭示的榮耀,實際是婦女犧牲幸福以維護男性的權利、尊嚴。
◆民國婚書內容豐富、設計精美,並已經體現出現代婚姻中男女平等的雛形。
◆楊先知的國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證書。
◆衛國保家慰我征師山水圖軸。作者:陳慎宜。該作品雖以傳統技法表現,但在題材上描繪了抗日義軍在崇山峻嶺抗擊敵寇,令人耳目一新。

近代中國,百年激盪,身處時代風雨中的女性,在文明的洗禮中覺醒。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近日展出的「風尚與變革」展覽,以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掠影為主題,將女性生活形態的變遷作為透視百年間中國社會變化的一個窗口,從「家庭與婚姻」、「服飾與身體」、「教育與職業」三部分,230件展品生動直觀地展現了舊綱維的解體、新秩序的建立。遊客可通過此展,看到風格鮮明的清代、民國女性服飾,做工精美的聘禮盒、雙喜字紋金手鐲、首飾盒、各個歷史階段的結婚證書等,從中國女性生活投射的歷史鏡像窺得她們身後新舊更迭的時代圖景。◆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貞節牌坊V.S婚姻自由

展覽利用清代晚期金漆木雕「仁義禮智信」構件作為開篇,據策展人左燁介紹,該金漆木雕非完整件展品,展出以此開篇,隱含了對「三綱五常」(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的揚棄,是中國社會轉折時期的一個真實比喻,奠定了整個展覽的敘事基調。

在「三綱五常」的影響下,對婦女的道德桎梏逐漸加深,明清時期,「持貞守節」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展覽利用「清代同治六年張思九妻陳氏奉旨立旌表節孝牌匾」來表現夫權下的婦女貞節觀,並引用魯迅1918年8月15日發表的《我之節烈觀》節選對傳統貞節觀進行批判——「據時下道德家的意見,大約節是丈夫死了決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裏愈窮,她便節得愈好。烈可是有兩種:一種無論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着自盡;一種是有強暴來污辱她的時候,設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殺,都無不可」。

經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洗禮,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漸傳播開來,傳統婚姻觀受到衝擊和挑戰,由此迎來中國社會婚姻文化變革的第一次高潮。

數十封近代「婚書」是展出亮點,清代末期婚書上開始出現新潮的詞語,如:「經雙方同意,今以雙方情投意合、性情相契、堪與偕老」、「伉儷互助、共結良緣」;民國時期婚書上的內容更加豐富,在「結婚證書」或「訂婚證書」的題額下,必有以下內容:結婚雙方的出生地、出生時間、年齡;介紹人姓名;結婚(或訂婚)儀式舉辦時間、地點;證婚人姓名;證婚祝辭;結婚人、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結婚人雙方之家長)的簽字;證書簽署時間等。

「無才便是德」V.S「走入職場」

自古女子治家務、育子女、工紡織。進入近代,她們走出家門,接受教育,投身社會,追求平等,身份由女兒、妻子、母親逐步疊加上女國民、新女性、女戰士。這些艱難漸進的成長和點點滴滴的變革,如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勢不可擋的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巨大洪流。

展覽中頗為有趣的是關於楊先知的畢業證書、聘書及獎勵證明等一組文物。8張關於楊先知的證書分別是楊先知短期小學教員師資訓練班結業證明書、國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證書,楊先知的獎勵證明,楊先知四維學校以及遊府西街國民學校的聘書,以及楊先知的甄選合格證明書等。

「這就是一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普通的女性,剛好符合我想表達的主題,這樣一個女性是千千萬萬女性的縮影和代表。」策展人稱。伴隨證書上發黃的字跡,一個女性的成長經歷栩栩如生地在觀眾面前再現:楊先知,生於1920年,1936年從附設於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的「短期小學教員師資訓練班」結業;1944年從國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受聘於四維學校,任教期間因「教導兒童至為熱心,成績彪炳」而受到嘉許,1947年受聘於遊府西街國民學校。

關於楊先知,人們知道的只有這麼多,再也查不到關於她的更多信息。但她是近代中國女性接受教育、投身社會的縮影。

展覽還採用了一組女性繪畫來表現新文化運動後越來越多的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她們進入了一貫被男性統治的畫壇,開始尋找自我的獨立人格。古代女性繪畫多依附於男性的話語模式,大多以高雅消遣的目的,從20世紀三十年代起,以何香凝、陳慎宜等為代表的女性畫家,筆下開始描繪崇山峻嶺中的抗擊敵寇,展現革命者的頑強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