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看過一部美國科幻電影《明日之後》,引起觀眾對明日災難不可預測的恐懼,災難特技是頗嚇人的,但此片被列入不符科學和事實的十大科幻片之一。

現在,香港又有一部未上畫的「兩周之後」,這不是電影,而是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的病毒數學模型推算,預料兩周後會爆發第六波疫情,而且他還建議,要約人見面就要快了,否則第六波到來,社交距離收緊冇得見。

「見得就見?」我有很多人未見啊,反正兩周之內也見不完,於是索性不見,就等「兩周之後」看看第六波會否上畫!專家之言,是否將成為事實,兩周後就揭曉了。

當然,這不是香港人所願意看見到的局面,梁專家也希望自己估算錯誤,如果最終無出現第六波,就反映曾經染疫的市民比例可能更高。

個別專家發表己見,與政府抗疫政策並不一致,各有各說。其實政府的防疫措施,也來自醫療專家組的意見,政府讓市民不用擔心,疫情在可控範圍,繼續放寬社交距離,運動場內不用戴口罩,戲院可以吃東西……而擺在眼前的是,食肆染疫群組仍在擴大,是不爭的事實,政府還預計食肆會有小型爆發,叫市民怎能不擔心呢?政府全盤考慮,除了考慮疫情外,還需兼顧其他經濟因素;而個別專家的推算,目標只有一個,只是針對疫情發展,所以也是很重要的參考信息。

香港市民對防疫是謹慎的,但外國就完全兩碼事。前兩天看了英格蘭足總盃決賽,場面相當震撼,震撼不是利物浦憑互射十二碼擊敗車路士捧盃,而是這個可容納9萬人的溫布萊球場,幾乎全場爆滿,9萬張歡呼的口,都沒有戴上口罩,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有罩的,那是唯一的亞洲人臉孔,能不驚心嗎?不過倫敦的朋友說,英國人疫苗注射率很高,所以當疫情無到,疫情因此反反覆覆,實是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