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的「國姓井」。 作者供圖

◆ 張桂輝

井為何物,盡人皆知。井也有姓,知者不多。鄭成功當年屯兵東南沿海時,為解決將士們飲水困難而開挖的水井,後人飲水思源,稱其為「國姓井」,意指「國姓爺」開挖的井。閩南一帶,但凡鄭成功軍隊重要駐地,便有「國姓井」。單是廈門島,就有鼓浪嶼上「國姓井」、延平公園內「國姓井」、廈大映雪樓後「國姓井」、高崎村中「國姓井」等。其中,除了少數還在正常使用外,多數已成為與鄭成功有關聯的歷史遺蹟。

「國姓井」,一邊繫着鄭家軍,一邊連着老百姓。今年是鄭成功逝世360周年。六個甲子過去了,鄭成功依然活在炎黃子孫的心中。那日,我懷着對鄭成功的尊崇之情,特意走近位於集美街道潯江社區尚南路1號歸來園南部20米開外的那口「國姓井」,懷想、追思鄭成功。當我來到歸來園大院前,向門衛說明來意後,一位中年人指了指左前方說:「就在那邊的路下方。」我照其示意,穿過一座小花園,在尚忠路口旁,一個方形水泥井台赫然入目。井的一側,立着一方「文物保護」的石碑。抵近觀察,發現邊長約90厘米、高約60厘米的井台四周,都有「國姓井」三個魏碑浮雕。因為不再使用了,井口加鎖鐵欄蓋,一棵從井壁上生長的小葉榕,俏皮地探出「頭」來,似在訴說它與鄭成功有關聯的故事。

鄭成功(1624-1662)是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鄭成功治軍嚴明,且經常親身督戰,身先士卒,視死如歸。永曆七年(1653),清軍圍攻福建歷史上四大商港之一、位於今龍海市海澄鎮西南九龍江下游江海匯合處的海澄鎮。鄭成功為鼓舞將士,從廈門親臨海澄,登上炮台督戰。清兵炮火齊發,部將合力將鄭成功拉下炮台。鄭成功剛剛離開,清軍的炮彈正好落在鄭成功的座位上,「空座」旋即被擊得支離破碎……

廈門,是鄭成功歷史活動的重要舞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是在廈門度過的。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入江南;之後不久,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甯府(原明朝南京),終遭清軍擊退,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順治三年(1646)秋,清兵進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掌握隆武朝廷軍權,在漢奸洪承疇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率領部下先在廣東南沃島起兵,繼而挺進廈門鼓浪嶼,順治七年(1650)佔領廈門、金門兩島。之後與清軍展開不斷的戰鬥,逐步收復了福建漳州、泉州地區,並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潮惠的東南沿海地區。

1659年夏,鄭成功率水師10餘萬北上,經舟山溯長江,連克瓜州、鎮江等城。7月圍攻南京,誤中清江南總督郎廷佐的強兵計,折兵回廈門。翌年,清軍分三路進攻廈門,被鄭成功擊退。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又與侵佔我國領土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展開長期的鬥爭。順治十八年(1661)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兩萬餘名將士跨過海峽,經過8個月英勇戰鬥,於1662年2月1日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達38年之久的中國領土台灣。天妒英才。鄭成功收復台灣5個月後,因操勞成疾,不幸逝世,時年38歲。

時至今日,在閩南和台灣,還流傳着歌頌鄭成功的故事與傳說:明朝永曆九年,鄭成功偕同夫人董氏從廈門鼓浪嶼回到故鄉石井。一天早上,鄭成功登上泉州南安鼇石山,站在「筆架凌空」石旁,眺望五馬江景色。忽然,石井鎮裏傳來一陣鬧哄哄的聲音。原來,故鄉大旱,田地龜裂,莊稼枯黃,滴水如油,鄉親們靠着牛嶺山麓那口小小的石井,從早到晚輪流提水。是時,數千鄭家軍在此駐紮,飲水、燒飯成了一大難題。心急如焚而又無計可施的甘輝提督和叔父鴻逵,想要撤離石井,另擇操練場地。鄭成功得知後,語氣堅定地說:「石井素有『海都』之稱,乃是屯師練兵之勝地,千萬撤不得!」當鄭成功連忙和董夫人來到大祠堂後,只見甘輝和鴻逵被鄉親們團團圍住,面前石埕上,排着一桶桶、一缸缸清清的井水,紛紛要鄭家軍收下。

眼見父老鄉親如此擁戴鄭家軍,鄭成功既感到盛情難卻,又頓覺心情沉重——單靠那口小小的石井,無法解決軍民飲水難題。鄭成功獨自漫步海灘,苦苦地思索着。當他走到岸邊相思樹下時,忽然發現有成群的螞蟻在爬行。鄭成功喜上眉梢,趕快解下束腰玉帶,把蟻窩圈了起來,立刻召甘輝提督帶一隊兵士前來,他胸有成竹地說:「從本藩玉帶所環之沙地挖下,必有清泉水。」果然,掘開沙地,不及五尺,一股清涼的泉水從土層裏冒了出來。於是,將士們驚訝而又欣喜:這莫非國姓爺是東海神鯨轉世的,束腰玉帶是天上神仙的寶貝。鄭成功聽後淡然一笑:「螞蟻爬行疊窩,只有淡水淡地方能發現,若是鹹水鹹地,螞蟻則難以生存。並非本藩玉帶有什麼神力能迫使龍王獻出淡水,實為沙地之下有淡水源頭,一經打開即噴湧而出。」自從在海邊沙地上開鑿出這口井後,鄭成功覺得故鄉不乏淡水源泉,便發動鄭家軍兵士,在故鄉各處尋源打井。數日之內,接連挖出幾十口水井,眾鄉民得到啟發,也紛紛仿效,從而解決了飲水、灌溉的難題。後來,人們就把鄭成功指導開挖的那口井,稱為「玉帶環沙國姓井」。

「國姓井」的傳說,以鄭成功在家鄉訓練士兵準備東征的歷史事實為背景,附會在舊時沿海人民生活中最常見、最不可或缺的水井上,構成了一則表現人民擁戴鄭成功和鄭成功愛護老百姓的動人故事。一口口十分平常的水井,因與鄭成功的事跡聯繫起來,就顯得不平常了。那天,離開「國姓井」前,我特意俯下身子,透過小葉榕的縫隙,但見清澈的井水,平靜如鏡,悄無聲息。觸景生思,懷想無限。「飲用國姓水,不胖也要美」的民謠,和着當年鄭家軍士兵打水時的歡聲笑語,由遠而近,若隱若現,在耳邊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