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香港「住屋難」問題高度重視,特區政府為解決房屋問題亦絞盡腦汁,希望能盡快從源頭解決「土地荒」困境,以回應中央關注。除2019年宣布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外,政府最近亦公布「5招20式」精簡發展程序,銳意加快至少2年土地供應時間,有議員估計約22萬公營房屋單位有望提早落成。此外,更提出新界新發展區引入「標準金額」補地價,希望能多管齊下釋放更多土地以供發展。

鑑於中央及香港社會的持續關注,特區政府近年在增加土地供應方面,確實花了不少功夫。發展局昨日於回應議員提問的書面回覆中,就提到其中兩項重要政策,分別為「加強版」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以及將工廈「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擴展至新界新發展區。

推「加強版」新市鎮發展模式

被議員問到會否在「北部都會區」推行土地持份者與發展商共同發展鄉村土地的政策,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重申,對於3個已進入落實及收地階段的新發展區項目(即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村新發展區),政府採用了「加強版」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推展,即是在收回土地之前,政府可容許規劃作私人發展的土地的業權人,在符合政府所訂明的準則及條件下,申請原址換地。

至今,已有兩宗位於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第1階段發展的換地申請獲簽立及正在建造當中,涉及約2公頃土地。政府亦已於今年2月16日公布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的換地申請安排,及於3月31日公布以「標準金額」徵收新發展區換地申請的補地價安排,為補地價提供確定性,從而促成更多換地申請及時完成。

新發展區「標準金額」補地價

業界對於政府於新發展區中引入「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態度普遍正面,估計有關安排可以提升整個程序的透明度,縮減冗長的談判過程,加快項目發展。據悉,以工廈「標準金額」補地價為例,現時一般可於1個月內達成地價協議 ,對比之前採用傳統估價機制平均則需時7個月。政府將以此模式推行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計劃,近月並已率先為古洞北及粉嶺北訂立框架。

除此之外,政府亦建議修訂涉及城規、填海及收回土地等法例,以加快發展程序,訂下五大方向涉及20項修訂建議,被市場稱為「5招20式」,包括將城規條例中多輪接收申請的步驟合而為一,及容許填海與規劃同步進行等等。此外,亦授權部門可同步進行不同程序,令收回土地程序大幅提前18個月。

綠化地由「生變熟」快兩年

政府預計,目前若要將一幅「綠化地」,改為可作住宅用途及完成平整並可啟動建築工程的「熟地」,涉及的法定及行政程序需時至少6年,而如果上述建議精簡的各項建議均能實行,便能提早2年至2年半時間完成程序,因收回土地時間快18個月,城規程序快8個月等等,土地便能更快建屋。有議員估計,政府10年房屋計劃將受惠,後5年涉及約22萬伙單位有望提早落成。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