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是西醫集大成的學術代表言論雜誌之一,該雜誌文章認為:「喝酒,對身體並沒有什麼好處,酒精反而作為一種致癌因子存在。無論是少喝酒或者多喝酒,都會對身體有害。」
中醫認為「酒,是百藥之長」,將飲酒歸類於治病、養病的範疇,大部分的古中醫醫學巨著,都將酒的功效定義為:「通血脈,溫腸胃,禦風寒」。《本草綱目》記載:「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溫能驅寒,辛能發散,行氣和血」;《食物本草》記載:「酒,味甘醇美,無毒。調血脈經絡,通利臟腑,健筋骨,祛勞傷瘀血,用製諸藥更良」。藥酒療法,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一種獨特方法。
古代中醫認為,喝酒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溫效果,在相對較冷的環境下飲用非常合適,尤其是對於高寒地區的人來說。
酒的味道又辣又甜,辣味可以幫助身體濕氣發散,甜味能夠補充身體血氣。古人對於酒的評價,一直是積極正面的。
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博物志》記載:「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飲酒還有驅蟲健體,避除邪崇的效果。從中醫的角度看,飲酒的確存在諸多的裨益。
古人所言的酒和現代西醫所抵制的酒,兩者在原材料上有分別:古時候的酒,被古人稱為「糧食之精」。古時候的酒水,大多是通過糧食自行發酵所產生的酒精,屬於自然蒸餾酒,其中的化學添加物質和人工乙醇自然是不存在的。喝下去雖然會對肝臟造成一定的代謝負擔,但是適當飲用,並不容易產生疾病隱患。
現在西醫所抵制的酒,大多為人工勾兌的酒精酒,其中化學乙醇的含量很高,帶給肝臟的負擔也是巨大的,致癌的風險自然也會大大提高。
其次,兩者的用途有所不同,古代中醫用酒,大多用於治病及養生方面。
古代酒的品種,多為藥酒。其中有益於人體的中藥成分很多,酒類溫中驅寒、殺蟲健體的效果,也大多囊括在藥酒之中。
但是現代的酒,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存在的,其中的飲用劑量、飲用時間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久而久之,肝臟因為酒精攝入的負擔越來越重,自然對身體健康不利。
古人對酒的看法,和現代人基本是不同的。古人認為,一塊肉在常溫下,放不了半天就會變壞,但將肉浸泡在酒中,放置多年也不會變壞,自然造成酒類健康兩極分化的觀點。
飲酒要飲「養生酒」,古人純手工工藝釀造的糧食酒,例如黃酒、糧食白酒等,添加中藥材浸泡的藥酒,都屬於養生酒的範疇。
適當地飲些養生酒,利用好其中的藥效,達到驅寒、補中、養血的效果,還能一定程度規避現代酒精所帶來的更強的代謝負擔和致癌影響。
飲酒要適量,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同樣歸類於藥物的性質,不僅要看時間,還要看劑量。
飲酒的時候,要關注劑量,讓酒裏的中藥成分或糧食精華,在起到一定養生效果的同時,盡可能降低肝臟對酒精的代謝負擔,每個人對於酒精的「健康代謝量」標準不同,能夠接受的酒量不同,飲酒,寧「少」不要「多」。◆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