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醫古籍記載中,有用冰煎藥者,還有用酒、蜂蜜、煮沸的熱水等溶媒或輔料煎藥的先例。究竟用什麼「水」來煮中藥——煎煮溶媒輔料的選擇,的確是有講究的一件事。
一、冰:與水區別很大
《本草綱目》記載:「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召楊介診之。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介曰: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沸的熱藥,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癒。」意思是說,宋徽宗因為太過貪食冰飲,吃壞了脾胃,太醫認為這是寒客中焦之證,便用大理中丸,卻不奏效。民間名醫楊介建議換用冰來煎藥,果然痊癒。
宋徽宗的病是由於食冰太多導致寒邪蘊於中焦脾胃,大理中丸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謂方證相符,選藥準確。但宋徽宗之證寒,而藥性溫燥,一寒一熱互相排斥,就會影響療效,中醫稱這種現象為寒熱格拒。後來楊介建議煎煮時換用冰水,是因為冰的寒涼之性既可減輕群藥的溫燥,又可作為佐藥,冰水和證候的寒性同氣相求,消除了證寒藥熱的格拒狀態,從而藥到病除。
二、酒:增強活血祛瘀功效
用酒來煎藥,同樣有說法。酒性溫、味辛,可行經絡、通痹塞、溫血脈、散凝滯。《金匱要略》中有治婦人血氣瘀滯腹痛的紅藍花酒,其中紅花活血化瘀,單獨以酒煎煮,可加強全方之辛味,使其活血祛瘀止痛的效力倍增。應注意,酒精過敏者及機動車駕駛員慎用。
三、蜂蜜:解毒、甘而緩急
蜂蜜補中益氣、潤燥、止痛解毒,也可作為煎藥的溶媒使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治療歷節疼痛不可屈伸的烏頭湯,就是用蜂蜜煎煮烏頭。其目的之一是取蜂蜜解毒之功,緩和烏頭毒性;二是取蜂蜜甘緩之性,緩和烏頭之性急,使之緩緩發揮散寒止痛之功,以祛除沉寒痼冷。
四、熱開水:小分子水活性大
1991年諾貝爾獎得主歐文·內爾(Erwin Neher)和博特·薩克曼(Bert Sakmann)提出:人體細胞膜水通道直徑只有2納米,大於2納米的水分子團無法進入,這就造成隨着年紀增長而出現的細胞缺水性病症。
水是以分子團的結構存在的,水分子團越大,活性越小,身體細胞不易吸收。而水分子團越小(公認的小水分子團水是半幅寬小於100Hz),活性越大,越能夠通過細胞膜水通道。
好水的分子團只有5至7個水分子組成,這種水含氧量高,進入體內能很快被細胞吸收。
可是,我們平時使用的自來水、蒸餾水、純淨水等,都是由13個以上的水分子構成,其分子團半徑達到2.6納米,絕大部分無法通過親水通道,只能透過腸壁進入血管,被腎臟過濾後排出體外。這就會造成看似喝了很多水,但是身體依然被診斷為缺水的症狀。
身體內部的水,比如淋巴液、細胞間質水都是小分子團水,挑食的身體細胞只愛喝小分子團水。
純淨水是通過蒸餾、反滲透等技術來淨化原水,它是不含任何雜質、無毒無菌、易被人體吸收的含氧活性水,但長期喝純淨水會給人體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會造成人體蛋白質、鈣質流失快。◆香港註冊中醫師楊沃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