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洛陽關林饋贈《關帝詩竹》碑刻予上環文武廟。 作者供圖

中國的典籍中流通最廣泛、讀者群最多、傳播最久遠,且在當今的文創產業中持續地增添新的元素,三國歷史和故事相信是無與倫比。三國儘管距離我們接近二千年,且故事情景發生的地點亦以黃河及長江流域居多,但卻跨越時空,潛移默化地影響着香港,下文以廟宇神祇、籤文和歷史古蹟等三方面來說明。

首先在歷史古蹟方面,中原家族為逃避連綿戰火,先後有六次大規模的南下大遷移,最後輾轉遷移到香港。最早遷移時間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開始,不同民系如廣府、客家、蜑家及鶴佬等先後遷入新界地區居住,開村立業,人口繁衍,出現較顯著的六大家族(鄧氏、文氏、廖氏、侯氏、彭氏和陶氏),其中尤以鄧氏是佼佼者。

尊東漢名臣為祖

在元朗屏山文物徑的鄧氏宗祠,兩旁有一對木堂門聯曰:「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南陽即現今河南鄧縣,在東漢時代,曾是政治、經濟及文化的重要中心。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統一中國,端賴於當時南陽士族鼎力相助,其中一位便是鄧氏的先祖鄧禹。他跟隨劉秀南征北討,建立超卓的功勳,成為東漢開國功臣,更被劉秀敕封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鄧氏後人為紀念先祖恩德,遂在宗祠慎終追遠。除了屏山鄧氏外,錦田的清樂鄧公祠、廣瑜鄧公祠、高埔村圍圍門、錦田泰康圍圍門、廈村鄧氏宗祠的堂聯皆清楚地顯示以南陽為郡望字句。由此可見,香港雖是嶺南邊陲的地方,新界鄉民將自身的血脈和精神緊密地聯繫神州大地。

其次在廟宇神祇方面,三國人物鮮明的形象深入民間,如蜀漢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拯救天下黎民蒼生、劉關張等三人桃園結義事蹟、關羽義薄雲天過五關斬六將等故事都為人所知,其高尚偉大的情操深受歷代的政治菁英及庶民敬仰。

斗轉星移,他們逐漸被民間由人升格為神祇,並且建立廟寺,設置神壇牌位,受香火供奉。如香港島的筲箕灣南安坊便是唯一奉祀劉關張及諸葛亮等四位神祇的廟宇。上環文武廟的列聖宮,相信是唯一奉祀諸葛亮的廟宇,善信們祈求其保佑學業進步、工作順利。

各地華人祭關帝

最具廣泛性的神祇莫過於關羽,他不但被儒釋道三教詮釋成為不可或缺的神祇或中心人物,更在海內外有華人所在之地均受尊崇敬拜。香港奉祀關羽的廟宇,大多稱為關帝廟、武帝廟及協天宮,多建於清初復界之後。香港目前一共有14間關帝廟,包括新界11間、九龍1間及香港2間。最值一提的是上環文武廟於2013年曾獲洛陽關林饋贈《關帝詩竹》碑刻,由此可見關帝信仰是重要信仰紐帶,連繫着內地與香港。關帝信仰除見於廟宇,更深入民間居舍,在商店、警署、餐館、社團機構及家宅裏,關帝神像俯拾皆是。

三國故事變籤文

最後是廟宇的籤文詩句中,亦不乏三國人物的故事。香港壇堂大多供奉呂祖為主神,其籤文在民間流播亦相當廣泛,當中更有不少關於三國人物的籤文詩句,例如第6籤述劉備取西川、63籤是白帝託孤、76籤論六出祈山、78籤談趙子龍救阿斗等。

從上述宗教文化的現象,可以側面地反映自宋元以後的民間說書的活動、《三國平話》以及《三國演義》等所流傳三國的故事深深地植根於民間,導致廟宇的籤文配合社會認知需求,從而擷取三國人與事化為詩句內容。

總括言之,從上述歷史古蹟、廟宇神祇和籤文等三方事例,充分反映人們對於三國的熱愛,三國故事確實綻放無窮迷人的魅力,處處在香港遺留下點滴的足跡,持續詠唱說不完的三國。逢星期五見報

◆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