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算秦國軍力強大,六十萬兵力也是傾巢而出了。圖為以秦軍作樣板製成的兵馬俑。資料圖片

白起、王翦並列戰國四大名將。二人同為秦國將領,卻有着不一樣的結局。白起為秦國斬敵首級百萬,一場長平之戰打得趙國從此退出爭霸舞台,最後卻給秦昭王迫死。那麼王翦的結果又是如何?難道兔死果真狗烹?鳥盡定然弓藏?

根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王翦生卒年不詳,只知他從小就愛好兵事,為秦王嬴政麾下將領。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剛掌軍不久的王翦聯同桓齮等人,率軍攻佔趙國閼與(今山西省內)等九座城池,奏起趙國滅亡的序曲。

從始皇十一年至十七年,秦國不斷派兵攻打趙國,一步一步地削弱它的力量。終於在始皇十八年,秦王派出王翦,領兵從上郡出發,攻下井陘,準備聯同楊端和一舉殲滅趙國。可是,趙國畢竟是百足之蟲,廉頗以後,還有李牧。在李牧的頑強抵抗下,秦趙兩軍相持一年多。

王翦深明李牧乃不世良將,只能智取,不可力敵,所以重施反間之計,讓趙王斬殺李牧。趙國最後一根大樑倒下後,國勢搖搖欲墜。李牧死後,王翦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趙都邯鄲攻陷,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

翌年,燕國太子丹派出荊軻刺殺秦王,不但失敗,更惹來王翦兵甲。數月間,王翦擊敗燕太子丹,乘勢奪取燕國薊都,並迫使燕王喜遁逃遼東。燕國名存實亡。

戰國時期流行一句諺語「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楚國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一塊絆腳石。始皇二十一年,秦王嬴政決定要把楚打下來。他徵問大將李信意見,李信以為「不過用二十萬人」。王翦聽後,綜合各方形勢,反駁道:「非六十萬人不可!」大家要知道,「六十萬人」並非小數,並非隨便就能調動得來,而且把「六十萬人」交予一個將領,這似乎是有點危險。於是,嬴政隨即採納李信「二十萬人」之議,並譏諷王翦已老,不如李信「壯勇」。王翦知大勢已往,只好稱病「歸老於頻陽」。

果不其然,李信過於輕敵,被楚軍大敗,兩營兵力、七個都尉都給楚軍斬殺。這一仗,「順利地」成為了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

嬴政一收到前線傳來的敗訊,隨即果斷地奔赴頻陽,向王翦道歉,並許以「六十萬人」請他帶兵滅楚。作為秦將,王翦不得推辭,馬上答應出陣。

秦王送行 王翦求賞

嬴政為壯其聲威,親自送行至灞上。此時,素來清廉的王翦竟然五次要求嬴政賜予「田宅園池」。嬴政知道隨即大笑,並無不答允。王翦的「貪婪」令他的部下都忍不住勸喻道:「將軍你也真的要得太過分了。」王翦聽後,語重心長地回答說:「你不明白了。秦王素來多疑,今日把全國的兵士都交予我。我只好故作貪婪,讓他知道我並無奪國之意。」

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親自領兵伐楚。一年之間,他故意堅壁清野,拒不出戰。楚軍本來打算固守,以逸待勞,但見秦軍不為所動,而自己兵力只有四十萬,遠少於秦,不敢強攻,只好陪着秦軍耗下去。然而,經濟實力本不如秦的楚,實在不能任由四十萬人耗下去,終於按捺不住,往東調動。就此時,王翦迅即以雷霆萬鈞之勢,率大軍擊楚,並斬殺楚國大將項燕於蘄。又一年,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隨後,王翦南征百越,因功晉封武成侯。而其兒子王賁也是不世虎侯,替嬴政攻滅燕、齊二國。王氏一族可謂功著天下,絕對為秦王所忌。然而,奇怪的是,雖然史書沒有詳細記錄王翦下場,但也無「鳥盡弓藏」之說。而且,王翦還有孫兒王離活至楚漢相爭之世。如此看來,當日王翦的「故作貪婪」之計成功了,而他終於突破歷來功勳將領的命運模式,功成身退。

● 葉德平(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現職高級講師。著作甚豐,除作品散見於各大報刊。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小學生·古詩遊》等。)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