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會大學語文及教育學院與國際演講協會合作,成立了一個訓練學生普通話、粵語、英語演講能力的三語演講會。筆者自從擔任了這個學會的負責老師後,便經常聽到許多校內外人士的演講。這兩年來,難忘的演講的確很多,而最難忘的莫過於演講者講了很多「東西」的那一場。他講的「東西」多了,聽眾掌握到的「東西」反而少了。這個問題,不管我們是否演說家,都應該好好注意。

「東西」這個詞,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有很強的概括性,在適當時候使用,並無不妥。如果你眼前只有各種動物,你可以說︰「我一閉上眼睛就什麼『動物』都看不見。」如果你眼前有各種動物和植物,你可以說︰「我一閉上眼睛就什麼『動物和植物』都看不見。」如果你眼前有各種動物、植物、建築物……我相信你會感謝世界上有「東西」這個詞。有了它,你便可以乾脆地說︰「我一閉上眼睛就什麼『東西』都看不見。」因此,這個概括性強的詞,有它的存在價值。

儘管「東西」有它的存在價值,但當你要準確地表達各種具體或抽象事物時,「東西」這個詞便不宜使用了!舉例說,筆者曾經聽過有人在演講時不停地使用「東西」這個詞,其中兩句是:「小時候,老師教我的東西,我都覺得很不重要。近日,我才發現老師教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到底老師教他的「東西」,是「知識」、「技能」、「思考方式」、「道理」,還是什麼?相信其他聽眾和我一樣,都摸不着頭腦。故此,「東西」這個詞,在不適當的情況下運用,便會使語意含糊。

和「東西」一樣,有很強概括性的詞語很多,如「事情」和「人」等。曾經有學生在演講時說自己很忙,她說︰「在學校,我花很多時間去處理『事情』。回到家,我同樣花很多時間去處理『事情』。」這種說法,好像要把所有「事情」都說成是同一件「事情」一樣,強調不到她有多忙碌。如果更精準地表達,把學校裏的「事情」說成「學會會務」,把回到家做的「事情」說成「作業」和「家務」,便更能突顯她同時肩負不同責任的苦況和忙碌。至於「人」這個詞,我就聽過有人說︰「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校門外等候學生下課。」到底句中的「人」,是友校學生、三合會成員,還是家長?一問之下,原來全都是家長。怎麼不把「人」換成「家長」?

上文所舉的詞,都有很強的概括性,本身並沒有問題,但使用效果如何,就得看使用它們的人是否用得其所。也許你並不是演說家,但你每天都使用詞語,想表達得清楚,想避免鬧出笑話,便要該概括時且概括,該精準時且精準。

冼俊文 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

Email: info@hkm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