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

「家和萬事興,人和百業旺」,足以說明社會穩定和行業興旺的因果關係。回想去年所進行的會員就業調查,在黑暴和疫情的陰霾籠罩下,建造業就業情況比2003年「沙士」時期還嚴峻。及後,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和反中亂港政客集體辭職後,社會轉趨穩定,立法會再無「拉布」陋習出現,財委會在短時間內批出多項已積壓很久的基建工程,創造更多建造業職位,社會穩定即時起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年已過,工會再次向會員進行就業情況調查,發現建造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有明顯改善,初見建造業的寒冬已經過去,就業的曙光照暖整個建造業,甚至對其他行業起了積極、正面作用。調查結果發現,有九成五受訪者表示,在疫情期間沒有打算轉行,對特區政府的抗疫、防疫工作充滿信心,很快走出谷底。同時,有七成八受訪者表示,已經響應政府的呼籲接種新冠疫苗,為工地做好防疫付出一分力!

建造業雖漸露曙光,但仍面對不同的挑戰。最迫在眉睫的,就是辦理「銀卡」續證和新證問題。一直以來,建造業議會肩負着辦理「銀卡」(指定行業安全訓練)開辦課程及發卡的機構,由於疫情關係而被迫停辦。本港現時疫情稍緩,議會雖已加推「銀卡」課程,紓緩「塞車」情況。然而,議會辦理「銀卡」續證和新證的速度未如理想。現時有6,000多名工友等候辦理換證手續。由於政府工程都需要工友持有「銀卡」,方可進入工地。政府現在加推大型基建工程,有些工種出現嚴重缺人情況,筆者期望政府盡快解決問題,例如放寬參與公務工程的工人進入工地的資格。長遠而言,政府應准許其他培訓團體開辦「銀卡」課程,紓緩「塞車」情況。

再者,根據建造業議會數據資料顯示,全港註冊的建造業工人有58萬名,有超過25萬名工友的年齡是超過50歲,而當中有一半是「熟練工人」(俗稱「大工」)。相反,達到「大工」水平的青年(20至39歲)只有約3萬人。後起新秀根本未能支援未來香港基建發展。因此,長期發展而言,政府必須做好在職培訓工作,解決青黃不接的問題。

加大培訓人才力度

由於近年建造業工人經常面對「一是飽死(大量基建同時上馬),一是餓死(沒有基建上馬)」的處景,許多年輕熟練工人經常面對以上情況,在開工不足的情況下轉行至其他行業,浪費之前所學的技術,導致傳統工藝逐漸流失。有部分較年輕的工友因入行時間較短,未達到師傅程度,已因經濟環境欠佳而被迫轉行。殘酷的現實就是,業界將會流失一批有志投身建造業的生力軍。政府必須要做好長遠發展計劃,基建工程項目必須按序推出,解決「飽死」、「餓死」問題。

最重要的是,業界長時間在培訓上出現缺口。政府當務之急,須加大力度在業界的培訓工作,讓市場上處於待業或開工不足的工人,提供有津貼的專業培訓,讓入行幾年的「中工」,培訓成為「大工」。當經濟好轉的時候,就可以為業界提供足夠人才。

最後,筆者冀望政府能夠聽取業界訴求,將困局化作機遇,從「危機」中尋找「機會」,作業界長遠的發展及部署,為未來建好經濟復甦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