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大道》是美國導演Billy Wilder於1950年的作品。故事主要圍繞兩位在荷里活電影發展歷程中,不同階段和不同崗位的人物交集。影片一開始,傳媒大舉出動,原來日落大道的豪宅中發生了謀殺案,一個年輕男子中槍身亡,陳屍在大宅的泳池中。觀眾隨畫外音(voice over)的帶領,來到大宅,看見男屍的面容,而深居大宅內的,是昔日默片年代的大明星Norma Desmond。
豪華大宅、過氣女星、神秘男子屍體……這個故事的開端已夠吸引。正當畫外音嘗試娓娓道來事件緣由,鏡頭轉到數個月之前,那位浮屍於泳池的男子正坐在打字機前,絞盡腦汁希望可以寫出電影公司會接受的劇本。這時,畫外音告訴觀眾,這位後來不幸身亡的年輕創作人,正是他自己,名叫Joe Gillis!亡魂聲音會帶領觀眾回到過去,見證故事發展……
Joe被債主追上門,隨即開車逃走,不料車子爆胎,他唯有急忙駛進日落大道其中一個看似空置的大宅車房。剛巧大明星Norma的猩猩過世,她以為Joe是預約好的殯儀人員,便開門讓他入內。Joe一頭霧水的聽着這位穿着華麗、在家也戴墨鏡的中年女士描述猩猩的生平事後,費了一番唇舌解釋,便想轉身離開。
此時,他突然認出了Norma!“You used to be in pictures.You used to be big.”本來被人認出,是令人高興的事,可惜Joe用了「過去式」—used to be— 令Norma又生氣又心痛。她立即反駁說“I am big. It's the pictures that got small. ”(我現在仍然是大人物,只是電影變得微不足道了)。 她着意地澄清,其大明星地位沒有變,只是電影(pictures)行業愈來愈不像話了。
話匣子一打開,滿腔怨憤的Norma停不了對電影業發展的控訴。她是默片年代的大明星,對於她來說,電影就是畫面(所以電影又叫motion picture,會動的圖畫),其他元素如聲音、顏色等都是多餘的添加。當她知道Joe原來是一位失意的電影編劇,便狠狠的「回敬」他“Writing words,words!You've made a rope of words and strangled this business.But there is a microphone right there to catch the last gurgles,and Technicolor to photograph the red,swollen tongue! ”她把Joe的文字比喻為一條繩,把電影這個生命勒死了;而發明了現場收音和彩色印片法,作用只是記錄了電影行業被勒死時喉嚨發出的咯咯聲,和那伸出來又紅又腫的舌頭罷了。
Joe和Norma在電影歷史的不同階段成長,一個是有聲電影時代的編劇,一個是默片年代用身體語言演戲的明星,卻在這部有聲電影中相遇,訴說兩代人的個人心聲。Norma的另一名句是“We didn't need dialogue. We had faces.”意思是:「我們不需要對白,我們有面孔。」筆者不打算在這劇透太多,讀者若有興趣,可以欣賞影片。
《日落大道》1950年出品時,彩色拍攝技術已經存在,導演卻特意用電影的最基本語言「光和影」道出Norma和Joe的故事。作品距今超過70年,仍是影評人心中百大電影的前列,至1993年這故事被寫成音樂劇,也算是向電影界的仝人致敬。
演智
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
Email: info@hkmu.edu.h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