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成都「武侯祠」門前掛着的對聯,講述的是劉備三顧草廬的故事。 資料圖片

在今天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副對聯,寫着:「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說的是三國時代初期,諸葛亮隱居隆中,新崛起的劉備,為了吸納人才,紆尊降貴,三顧草廬,懇求指點迷津。

諸葛亮向以春秋時代之大政治家管仲,以及戰國時代的名將樂毅自比。他雖足不出戶,而知天下大勢,當時的人都稱他「臥龍先生」。他感受到劉備的誠意,就把自己對天下形勢和政局,向劉備詳細分析,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載,《隆中對》的內容,大致是諸葛亮說到:「自董卓以來,豪傑紛起,佔城奪地者不可勝數。而曹操比起袁紹,兵力弱、名聲細,但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政治智慧高明的結果。

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了。但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父兄三代,加上江東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所以只可以把孫權作為外援,卻不可謀取、打他主意。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又和吳郡、會稽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來資助劉備你的。」

諸葛亮又問:「你可有佔領荊州的意思?至於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當年漢高祖就是憑借此地而建立了帝業。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那裏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

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劉備你既是皇室的後代,而且聲望很高,義氣聞名天下,可廣泛地羅致英雄賢才,再能佔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先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再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大勢可定了。

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你就可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再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還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你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諸葛亮這一番精闢的分析,令劉備對當時的形勢豁然開朗,也令他覺得諸葛亮是難得的人才,於是禮賢下士,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文首所述的對聯,就是《隆中對》的最佳寫照。

不過,類似《隆中對》的策略,在三國政治人物中,早有人提出過,這說不上是諸葛亮的首創,或者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當孫策死後,孫權新立,江東形勢未穩,全靠周瑜等人努力維持,才漸趨安穩。不久,周瑜推薦好友魯肅給孫權。孫權非常欣賞魯肅的見識,向他請教天下大事。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了「鼎足江東」的策略。

魯肅認為,曹操已成功控制漢帝,形勢有利,「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孫權想要一統天下的設想亦不易實現,因而最好的辦法是「鼎足江東」,等待機會。利用曹操無暇南顧之時,進攻劉表,佔取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劉表死後,魯肅進一步勸說孫權要據守荊州,結交劉備:「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這看法根本與諸葛亮一樣。

魯肅又分析形勢說:「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魯肅與諸葛亮對荊州之見解,基本一樣。二人策略和政治目標亦一樣,只是角度和立場不同而已。不過,魯肅提出的時間,整整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七年。這可以說是魯肅專美於前,而諸葛亮擅美於後。

有學者說,《隆中對》有其不足之處,時局的發展亦有變化,但綜觀諸葛亮提出時,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戰的前一年,當時曹、劉、孫三家之發展趨勢,仍未定形,而諸葛亮有預見三國鼎立的局面,這《隆中對》確有值得欣賞之處。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