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促進局聯同港大經管學院對本港再工業化問題進行調查,發現超過五成企業有意將生產線遷回或擴展至香港,但認為本港沒有足夠的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再工業化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展的大勢所趨,香港擁有再工業化的優勢和基礎,特區政府應與時俱進,扣緊港深同城化、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機遇和方向,與業界深入互動、與內地政府加強協調合作,制訂切實可行的再工業化頂層規劃,提供必要的產業扶持,積極培育優勢產業,令「香港製造」的品牌再次發光發亮,提升本港整體競爭力。

近年,歐美等發達國家掀起再工業化熱潮,並成為長期政策。美國相繼啟動「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鼓勵高端電子產品、精密製造業、汽車等高端製造業重返美國。一向重視工業的德國,2013年就推動「工業4.0」國家戰略,支持工業領域研發創新。內地2015年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推動機械設備、智慧製造、綠色產業等「五大工程」、「十大重點領域」,致力發展成世界製造強國。以色列、新加坡、瑞士的人口規模、發展狀況與本港相近,但此三國的製造業、智能產業和工業研發的發展明顯領先本港。本港要改變經濟過於依賴金融、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的局面,更應在再工業化方面急起直追。

本港土地、人力成本昂貴,一直被視為窒礙本港再工業化的「死穴」。此次調查顯示,有超過五成企業願意回流香港,情況令人鼓舞;而受訪企業普遍反映本港廠房空間、研發人才不足等憂慮,其實也為本港再工業化提出難點所在和突破方向。本港作為國際金融經貿中心,擁有法治健全、資金出入自由、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備、大學科研基礎扎實、與國際市場高度接軌等的既有優勢,加上中央明確支持本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本港再工業化有很多不可多得的潛在優勢。

要尋找適合本港的再工業化道路,首先要有一套前瞻性、連續性的產業規劃。解決工業用地不足,提供稅務優惠,吸引鼓勵企業來港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全面統籌規劃,提供再工業化的推動力。能否成功制訂產業規劃,最關鍵是政府必須摒棄「過分相信自由市場」、「大市場、小政府」的管治思維,積極主動為本港產業發展布局謀篇。

其次,要精心選擇、培育優勢產業。與本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是跨越式發展高新產業的典範。早在1998年,深圳就頒布《關於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2018年深圳出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決定》,明確要發展「七大工程」。深圳以成立創新投資基金、創辦產學研基地、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等配套措施,形成孵化初創企業的成熟機制,完成多次「騰籠換鳥」,從「深圳加工」、「深圳製造」到實現「深圳創造」。特區政府應借深圳的他山之石,推出本港的扶持優勢產業整體規劃和相應措施。

第三,本港再工業化之路,必須切合本港和國家發展所需,着眼於與內地尤其是灣區的產業鏈分工。此次本港再工業化的調查對象,是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綠色科技等本港極具潛力的三大產業,調查還指出,本港具有發展新一代半導體的優勢,可建立芯片設計中心,也正配合國家發展策略。香港的再工業化要既能發揮香港所長,又能與深圳和灣區其他城市實現分工互補,從而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