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8日1時16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既定出艙任務,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執行出艙任務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空間行走第一步。

如果說「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三個月的任務是進行空間站技術驗證工作,比如機械臂的操控,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首次使用,以及「天和」核心艙的駐留等,「神舟十三號」乘組就是完全的技術應用實踐,為明年即將展開的大規模空間站建設做好充分的技術保障工作。在為期半年的任務中,「神舟十三號」乘組要進行兩到三次出艙活動,開展手控遙操作,以及在空間站建造框架內進行科學實驗和執行任務。至於出艙次數是兩次還是三次,關鍵要看前兩次的工作完成度。隨着中國航天員漸漸適應艙外活動規律後,就會更好地開展各類艙外工作,出艙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成功克服極端環境挑戰

航天員出艙活動,面臨真空、強輻射、失重和驟冷驟熱交替等嚴酷太空環境的考驗,稍有不慎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重大事故。太空沒有地球大氣和磁場的屏障,航天員將直接面對各種宇宙輻射,包括太陽耀斑爆發期間噴射出來的太陽射線、銀河系高能粒子,以及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等非電離輻射。這些輻射會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果超過安全限值,會導致航天員患放射病,甚至危及生命。同時,空間站90分鐘繞地球一圈,一半時間受太陽照射,一半時間受地球阻隔,照射時溫度超過100攝氏度,阻隔時下降到零下100攝氏度。這種極端環境也為航天員身心帶來極大考驗。

中國航天員能克服這些艱難挑戰,關鍵得益於中國人自行研製的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有100公斤,兩米高,由服裝、頭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組成,其中最複雜的是服裝,從內到外有6層。最裏層是襯裡和尿收集裝置;其次是散熱的液冷通風層;三、四層分別是保持航天服內壓力的加壓氣密層和限制加壓氣密層向外膨脹的限制層;第五層是隔熱層,應對艙外極端溫差變化;最外層是保護層,由多種纖維複合織物製成,具有良好的柔軟性,耐穿透、耐磨損、耐高溫、耐燃燒、耐腐蝕、防輻射,並有其他裝具接口。艙外航天服還有獨立的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統、氣液電保障系統、測控和通信裝置,可以說艙外航天服本身就是一個微型的飛船,價格不菲,超過了3,000萬元人民幣。為了滿足中國女性航天員的出艙需求,女性專用航天服也成功研製,這才會讓王亞平這次出艙順利、安全、有效。此女性航天服在全球也是唯一一套。

印證空間站建設日臻完備

艙外機械臂功能強大,除了可任意抓取釋放大載荷外,還可以「抓着」航天員送到指定的作業面和作業點,大大減少了航天員在艙外「爬行」的時間,提高艙外作業效率。同時,空間站的兩個機械臂還可以合體,變成更長的機械臂以完成更多太空任務。

隨着建設工程的積極推進,空間站的噸位也將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先進,到2022年底,中國將會建成百噸級的空間站,常態化在軌運行。中國空間站從不斷的技術驗證、基礎建設到如今開始的技術應用,都是中國航天科技進步的重大體現。儘管太空行走只是載人航天的一個重要縮影,但反映出來的航天科技內涵足以震撼國際社會,充分說明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航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