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君主導的研究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資料圖片
香港獲獎情況

中大學者破解脂肪肝發病機制 研究助無創診斷奠基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日於北京舉行,香港科研界表現亮眼,由香港學者主持或參與完成的共有6項目獲獎。其中,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主導的團隊揭示了脂肪肝及肝癌的發病機制,為發展無創診斷肝臟技術奠定重要基礎,項目歷時18年;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主導的團隊則鑽研非飽和土,為預防工程及自然災害作出了重大貢獻,兩個團隊雙雙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此外,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有份參與的項目,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及二等獎,涉及4個獎項。●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博

脂肪肝已成了現代都市人的重大健康問題,成人平均發病率介乎兩成半到四成。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急劇上升,未來將進一步危害健康。為了揭開肝臟疾病的關鍵,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于君主導的研究團隊,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關肝癌自然史、發病機制、診斷和防治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團隊成員還包括同屬中大的黃煒燊、陳力元、張翔及沈祖堯。

研究18載發190篇論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肝臟內積聚過多脂肪導致的疾病,包含不同階段的肝臟疾病,從最早期的單純性脂肪肝,發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最後甚至有機會演變為肝纖維化、肝癌。于君及其團隊對NAFLD進行了長期的系統性研究,明述NAFLD的自然史、疾病進展過程以及患上NAFLD相關肝癌的風險;亦發現冠心病的發病率與NAFLD相關,而糖尿病人有更高機會患上NAFLD。團隊共發表190篇相關的SCI論文,為無數肝病病人帶來曙光。

團隊透過全基因組測序及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NAFLD肝癌的新突變基因,如膽固醇酯水解酶CEL;亦發現高膽固醇的膳食能誘導肝臟基因突變和異常表達,從而導致肝癌;團隊更首次展示膽固醇合成限速酶SQLE誘發肝癌的機制。

團隊發現血紅素氧合酶HO-1、細胞因子CXCL10/受體CXCR3等關鍵因子,在NASH及肝纖維化的作用,並詳述分子路徑和機制;提出HO-1激動劑Hemin、CXCR3阻斷劑AMG487等是有效治療措施,而中藥葉下珠有效預防NASH的機制,為臨床上預防及治療上提供了新的方法。

由於NAFLD的高發病率以及NASH有發展為肝癌的潛在風險,故早期無創診斷十分重要。團隊率先發現CXCL10等血清標誌物可用作診斷NASH;同時證實肝纖維化掃描能用作無創診斷NASH及纖維化的新技術;團隊更建立NAFLD病人進展期肝纖維化的預測評分模型和體系。

于君擬研預防治療脂肪肝

于君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是次獲獎充分肯定團隊和國家重點實驗室18年來在基礎科研結合臨床科研力量的奮鬥成果, 獎項既是鼓勵,也是鞭策。 由於有關研究涵蓋了自然發病史、發病、發展進程的分子機制、診斷和防治全過程,她認為每一階段的成果是「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展望未來,于君透露將從三方面入手,包括:血清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有無炎性存在的標誌物、分子機制和治療靶點;脂肪肝相關肝癌的分子機制和發現治療靶點和治療措施;通過改進腸道微生態,發現有效的益生菌或益生元,以作脂肪肝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