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在普通話研習社已教學超過十個年頭了。這次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有關多音字的教學心得。

多音字,就是一個字有兩個或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達意思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甚至詞性也不一樣。很多學習普通話的學員覺得多音字很難,其實只要掌握到學習多音字的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也不會覺得那麼難了。

方法一,根據意思記讀音。這個方法是最普遍的,因為大部分的多音字意思都是不一樣的,只要理解了意思,就能方便區分讀音了。這裏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我上課時點名,有一個習慣做法,就是我讀出學號,學生說出自己的姓名。順便我還能考考他們名字的聲調和組詞。有一次,一位同學名字第二個字是「子」字,他就很自信地說:「子是輕聲,沒有聲調。」我說:「對,子很多時候都是輕聲,沒有聲調。比如:桌子、鼻子、帽子等等。可並不是所有的子都是輕聲,比如:子女、子彈等。它只是在詞尾作為後綴沒有具體意思的時候才是輕聲,其他時候都是第三聲。你覺得你名字中的第二個字應該是哪個聲調呢?」同學回答:「第三聲,我的名字可是有意思的。」「哈哈哈。」其他同學聽了都報以善意的笑聲。

方法二,區分口語和書面語記讀音。這類多音字相比起前一類的多音字要稍難分辨一點,因為這類多音字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口語和書面語的用法分別。比如教「血」這個字的時候,首先讓學生知道「血」在一些成語或醫學用語中讀「xuè」,也就是書面語;而在口語中讀「xiě」,一般是單獨一個字使用。這樣,同學就會分辨「熱血青年(書面語言)、嘔心瀝血(成語)、白血病(醫學語言)」應該讀「xuè」;而「我流血了(口語中的單音節詞)、鴨血粉絲(日常生活事物的雙音節詞)」應該讀「xiě」。 這裏還要特別強調,很多同學把血讀成「xuě」是錯誤讀音。

方法三,根據詞性記讀音。有些多音字有不同的詞性,詞性不同,讀音就不一樣。比如乘車的「乘」讀「chéng」, 屬動詞;千乘之國的「乘」讀「shéng」, 屬名詞。對於這類多音字,我們就根據它具體語境中的詞性來確定它的讀音。

方法四,記少不記多。有些多音字不同讀音的詞彙量差異很大,對於這類多音字,同學只需要記住詞彙量較小的讀音,用排除法就可以知道另外的正確讀音了。比如「埋」,只有在「埋怨」的時候讀「mán」,其他時候都讀成「mái」。這樣,只要記住了一個「埋怨」的正確讀音就可以了,相對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

以上就是我對多音字教學的一些淺見。總而言之,多音字就是要多讀多練多積累,活學活用,千萬不能死記硬背啊!

● 俞申蕊(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