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冠疫苗接種自2021年2月起已進行了大半年,接種了第一針的比率為66%,但接種比率隨着年齡下降,20歲至60歲為70%,70歲至79歲接種比率則下降到39%,而80歲或以上更只有14%,本文將會從社會學角度對此現象進行闡述 。

4A's approach 是一個評估政策有效性的理論,4A包括availability(可獲得性)、accessibility(容易到達)、awareness(意識)和acceptance(接受)。若從availability和accessibility層面分析,這主要和接種地點的多少和方便性有關。在接種計劃初期,接種人士需要預約,而地點為運動館、社區會堂或私家醫院。這些地點並不是每區都有,而且每個地點只是供應科興或復必泰疫苗其中一種,及至後來計劃逐漸開放給長者,他們不需預約都能到24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但對於長者來說,仍是不太方便。

另一原因為對疫苗接受程度,這與對疫苗的信心,對自身受新冠疫症的影響及對疫苗的利弊之計算是密不可分。最初,接種疫苗後的死亡事件不斷在新聞公布,但沒有作太多解釋;及至後來,特區政府始於網站公布比較數據,包括接種疫苗和沒有接種疫苗的死亡率或與背景發病率作比較,以釋除公眾疑慮,但長者是否很容易理解這些數據存疑。反而,若醫生能直接向長者給予意見,這會更為有效,因為長者大多向醫生或子女尋求意見,但長者需要到訪家庭醫生或到醫院覆診時才能詢問醫生意見,這與前文提及的便利性有關,較有效的做法是於18區屋邨或商場舉行疫苗接種日,並安排駐場醫生進行一對一醫療諮詢。

再者與外地相比,香港的新冠疫情不算嚴重,疫症在外地的死亡率較香港高;香港只在第三波疫情有幾間老人院爆發疫情,其餘時間疫情相對平穩,這令長者未能充分意識到接種疫苗的迫切性。相反,長者有很多慢性疾病,他們更會憂慮疫苗引起的副作用大過於疫苗為自己帶來的保護作用。

這可從香港浸會大學於2021年7月至8月期間進行的「助減香港市民疫苗猶豫研究計劃」可見一斑。此計劃以電話訪問了3,060名香港市民,其中70歲以上長者為448人,他們的猶豫原因包括身體差或長期病患不適合接種疫苗(29%);年紀大,不適合接種疫苗(19%);以及擔心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和後遺症。

下期樹仁手記轉一下話題,將由樹仁輔導及心理學系老師解說近年一種有助身體與情緒健康管理的工具「缽」。

作者:林之博士

簡介: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其研究主要是人口政策、生育、婚姻、移民。

隔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