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 天下文化提供
●陳楸帆 受訪者提供

AI趨勢專家李開復與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得主陳楸帆,攜手為讀者帶來新書《AI 2041》,其繁體中文版於早前由台灣天下文化出版。誘人深入的小說加上扎實精準的科技解說,兩位創作者用這一新穎的形式吸引讀者走入AI的世界,了解20年後的科技發展藍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分別訪問身在台灣與上海的李開復與陳楸帆,聽他們聊聊當科學家碰上小說家,是怎樣一場「火星撞地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張帆

李開復介紹道,在他的上一本書《AI新世界》中,便嘗試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講科技,到了《AI 2041》,將科技世界披上小說的外衣,希望吸引更多的讀者來深入閱讀。「上一本書全球賣了50萬本,算是不錯,但是嘛,我總是想要打破這個成績,讓更多的人來了解AI。」他笑道。他續指出,現在很多人提起AI總是感到害怕、恐懼或者擔憂,對於未來的科技發展有着負面的想像。這某方面是種過慮,另一方面,如果大家總是對一種科技抱持負面態度,難免會形成某種心理定勢,反而催生不好的趨勢。「我認為,AI作為科技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技之一,會帶來很多好處,當然也會被壞人利用,是利弊兼有。但我深信人性向善,最終它的正面應用會超過負面。怎麼樣在今天這個節點,讓大家了解AI是什麼,能做什麼,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如何避免壞處等等,就是這本書的目的。」李開復說。

是科學小說 非科幻小說

創作《AI 2041》,李開復沒有選擇慣常的寫作方式,而是找來好朋友、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得主陳楸帆,將小說與科普結合,實現了虛構與現實的相互映照。書中收入陳楸帆創作的十個發生在不同國家及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每個故事後面則有李開復撰寫的科普文章,對小說中提到的科技進行解釋和思考。

整本書的實際創作過程也建基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陳楸帆回憶道,為了搞好創作,二人用了兩年時間進行各種調研。在知識儲備上,請教了海內外很多業界專家學者,也與很多AI從業人員交流,並去他們的企業實地調研。此外,還參加了很多專業的國際研討活動,並閱讀大量的研究報告,有了這樣的基礎積累才敢真的下筆。

「貌似科幻小說,其實是科學小說。」李開復如此形容最終的成果,「這些小說中科學的假設都是基於我多年的經驗對未來的預測,是我認為在十到二十年間可行的發展趨勢。所以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的科技背景下,這些故事是可以真正發生在生活中的。」

天馬行空+腳踏實地

科學家與作家的組合,聽起來完美而靠譜,但真的操作起來,一個腳踏實地,一個天馬行空,默契差一點,就很容易一加一小於一。

「我其實很同情楸帆,」李開復笑着說,「大部分的小說家,尤其是科幻小說家,最快樂的部分應該是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愛認為喜歡的科技可能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畢竟是科幻小說嘛。但是他背後有這麼一個科學家,不停和他說:唉這個不可以寫,這個技術不成熟,那個不可能……讓他可能會覺得受到特別大的束縛。因為這種束縛,讓他可能會覺得,既然不能讓人從一個地方飛到一個地方,或者像《Star Trek》那樣消失後突然在另外一個星球出現,或者像《Matrix》那樣腦機結合,或者像《Her》那樣,人愛上AI……這些故事都不能寫,那怎麼辦?我覺得是逼他發揮更多的寫作的才華。」

深入十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在框框中去挖掘更多可能,也許便是成果之一。但另一方面,一旦李開復離開科學家的絕對領域,開始唸叨故事的鋪陳和人物的塑造,陳楸帆又會展現他小說家的權威,禮貌地拒絕,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二人便在這種互相理解與互相尊重中磨合推進。

重視AI所帶來的風險

「他也明白創作也有創作的邏輯。」陳楸帆感動於李開復的這種尊重。他形容自己的創作會「比較飛」,但與李開復相碰撞,他的思路雖然會繼續發散,但也會適時拉回來一點。最終,兩人將全書的脈絡確定為一條由淺到深的技術路線圖,根據AI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安排章節。最開始的部分是描繪已經在現實中有所運用的技術,如AI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到接近尾聲部分則是聚焦一些遠景的可能性,比如能源完全潔淨後AI的新運用。

陳楸帆還提到,對於AI帶來的諸多風險問題,兩人都特別重視,包括倫理道德風險、法律問題等都要展開探討。總體上說,兩人對於AI還是持積極樂觀態度。在他們看來,AI在未來肯定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可能會主導社會很多不同領域的運行,包括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醫療、娛樂、養老等等,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正確的設計,以防失控。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AI服務的對象應該是全人類,而非小部分人的專利。

「我們都希望創造一個樂觀、積極的未來,讓AI能夠賦能人類,推動人類進步。」陳楸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