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前日於仁濟醫院離世。
江迅入院後通過手機向妻子表示身體疼痛令其痛不欲生。 受訪者供圖

家屬質疑對病患掉以輕心 病人組織促紓「醫生荒」

資深傳媒人、《亞洲週刊》副總編輯江迅前日(13日)在仁濟醫院離世,享年74歲。江迅遺孀昨日向香港文匯報出示丈夫臨終前24小時的對話紀錄,顯示江迅入院後承受「痛不欲生」的苦楚,向醫護求助不果,遂透過通訊程式向家人求救,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家屬探訪被拒諸門外,江迅受痛楚折騰逾24小時後撒手人寰。江太質疑,主診醫生在颱風前「失蹤」12小時,院方對病人病情急轉直下置若罔聞。香港機構醫生協會主席黃耀明表示,前線人手不足,醫護忙得「一頭煙」,有可能對病人病情惡化掉以輕心;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近年年資深的醫生流失嚴重,颱風下的駐院醫生多數經驗不足,易出現失誤,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刻不容緩。●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江迅本周日(10日)晚10時30分因發燒及身體抽搐,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留院不足12小時後,院方於周一下午要求他出院。同日晚上11時30分,江迅再次高燒及抽搐,更全身出現疼痛,遂召救護車再送往仁濟醫院治理,但入院後全身劇痛未減。

江太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丈夫有心臟病史,第二次入院後,病情不但未有改善,承受12小時疼痛煎熬後,主診醫生才「現身」,但以未能確定病因為由拒絕開藥,任由江迅病情惡化。江太向香港文匯報提供與丈夫的手機對話記錄顯示,江迅早於周二(12日)凌晨2時許已向妻子表示從未感到如此難受,直言其疼痛令他「痛不欲生」,後來在上午10時左右投訴道:「已過了10小時,但醫生仍未出現」,其間他一直滴水未沾。

家屬多次按門鐘不獲正視

由於新冠疫情關係,江太未能進入病房探望,只趕到病房外心急如焚地守候。江迅曾透過文字向妻子求助,表示劇痛超過24小時沒有得到緩解,家屬遂多次在門外按門鐘,提醒醫護施救,但不獲正視。

江迅的病情其後急轉直下。根據江迅與妻子最後的通訊記錄顯示,江迅已未能再打字溝通,改以程式的語音功能聯繫,收到的語音盡是他在病榻上痛苦的叫聲。前日(13日)凌晨1時許,更因呼吸困難需要插喉,直至當日早上8時許病情進一步惡化被送入深切治療部,但同日下午2時07分不治。

江太質疑丈夫離世前承受痛楚逾24個小時,惟無人理會,她說:「聽同房病人說,病人提出的訴求,醫生根本不予理睬。」她質疑,醫院延誤丈夫診治,主診醫生也一直未有現身交代丈夫的死因。

黃耀明:疑病房護士警覺不足

本身是公立醫院醫生的黃耀明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直言,主診醫生要半日後才出現的情況十分罕見,懷疑事件或與病房的護士警覺性不足有關,「疫情下家人不能在病房內陪伴,醫護工作情況透明度降低,可能是護士見他(江迅)之前的維生指數理想而掉以輕心,或醫生已經處方過止痛藥,護士估計情況隨藥效發作有改善,沒有及時找醫生處理。」

他直言,公立醫院前線醫護人手不足,是令他們警覺性降低的原因之一,批評醫管局管理層一直未有正視問題,「他們投放很多資源在一些可以吸引眼球的項目上,但就吝嗇於增加人手在病房這個熱廚房,在病房放多兩個人照顧病人一定有好處,即使沒有醫療工作,也可以多跟病人傾偈,及早發現他們的需要。」

彭鴻昌:長遠培訓更多本地醫生

彭鴻昌亦對香港文匯報表示,公立醫院一直人手不足,而高級醫生及顧問醫生流失嚴重,駐院的多為缺乏經驗的初級醫生,「醫生雖已接受培訓,本身有一定能力,但經驗或者不夠,在臨床診治時,判斷病情或有不足,又未有向上級醫生查詢,具經驗的高級醫生應該指引初級醫生,惟人手不足下,督導的時間減少,便有機會出事。」

他贊成要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除要有專科資格的醫生外,亦要引入正接受專科培訓的醫生,以及通過考核的海外醫學院畢業生,補充各級人手,長遠要培訓更多本地醫生。

仁濟醫院發言人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表示,院方對今次事件感到十分難過,有關個案已轉介死因裁判官跟進,醫院謹向病人家屬致以深切慰問,將安排醫護團隊向家屬詳細講解救治病人情況及提供所需協助,並已安排今日與病人家屬會面,詳細解釋事件,但未有家屬同意,難公開事件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