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9月25日,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國際慈善管理(EMP)十五期開學典禮在深圳舉行。作為公益學院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73人班級,新同學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分布在26個城市,擁有商業背景的佔40%,知名企業或公益機構的決策層和管理層占比達到98%,擁有商學院EMBA/MBA/高管教育經歷的占比33%。新同學平均工作經驗17年,教育、兒童、健康、助殘、志願服務等公益領域最受關注。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主席馬蔚華。

解決社會問題需要公益人才

「中國不僅需要經濟建設的人才、科技的人才,同時也需要一大批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人才。」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馬蔚華主席在致辭中表示,自公益學院成立以來,秉承發起人意願,堅持學院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努力推動公益教育的事業發展。每一個到公益學院學習的學生,無論是企業家、慈善家或者是慈善公益從業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和志向,就是面對世界的種種挑戰,用自己的公益方法論來解決社會問題。

馬蔚華表示,要解決社會問題,實現公益的目標,一方面靠傳統的慈善文化和第三次分配等政策;另一方面,要用公益、金融的工具、科技的手段。「我期待2年後,在中國公益發展的主賽道上,越來越多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學生走上重要崗位、承擔重要使命,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馬蔚華說。

為資助中國優秀全職公益人才入讀EMP課程,助力提升中國公益行業專業人才的能力發展,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於2021年初設立了「CGPI兼愛獎學金」,自3月份啟動以來,陸續收到全國各地優秀全職公益人的申請。今天第一批30餘名獎學金獲得者入讀EMP第十五期。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嚴駿對學院的公益教育提出新的方向。他表示,公益學院從課程設計上,不再人為的給專業設定邊界而是讓同學們融合起來。無論來自何背景,來到公益學院讀書就是公益人。每個人以自覺、自願參與社會資源和財富的流動,而踐行「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的使命。來到公益學院讀書,就要把公益的相關問題吃透,要在這裏找到正確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希望同學們,互相借鑒、協同合作,彼此成就。今天來到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公益人,要成為明天的「深益家」,即深耕公益,有更深公益情懷,具有專業『公』匠精神的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校友大家庭成員。」

EMP十五期新生代表、上海浦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趙華丹表示,資本向善是希望為公益加槓桿;希望將好的公益項目鏈接到資本、金融和商業領域,讓他們關注和幫助真正創造社會價值的公益項目。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