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倡議於葵涌貨櫃碼頭閒置用地興建以貨櫃組合屋作臨時青年住房的構思圖。 受訪者供圖
●鄭炳鴻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解釋香港發展研究基金近日提出《港深莞:青年.居住.創業.生態》西岸發展方案的細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發展研究基金提短中長期方案 助青年居住創業

由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成立的香港發展研究基金近日提出《港深莞:青年·居住·創業·生態》西岸發展方案,倡議沿香港、深圳、東莞西岸,為青年在大灣區提供住房及發展事業的起步點、路線圖及落腳點。基金執委會委員、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解釋方案的初心,直言2019年的修例風波,某程度上源於香港青年無論在住房、就業發展均看不到未來,積怨日深所致,惟特區政府至今仍缺乏針對性政策,故基金向政府獻策冀為港青帶來希望,短、中、長期方案的落實時間短至一年,讓青年在短時間內看到實績。●香港文匯報記者 明其道

基金倡議的方案分為短、中、長期目標,短至一年內在葵涌貨櫃碼頭和屯門內河碼頭提供共1萬個青年臨時住宅單位;三年內在河套和前海提供約3萬個住宅單位及2.5萬個就業崗位;十年內在東莞建設30萬人居住的新社區(見表)。

選址葵屯碼頭 解室內空污

其中,兩個碼頭建屋的建議備受關注(見另稿),鄭炳鴻解釋,港青在居住問題上是「被遺棄的一群」:「只有好少政策係幫佢哋,比如佢哋排公屋,要排20年至30年,青年都排到中年啦!所以提供青年住宿係有急切性。」

他說,葵涌貨櫃碼頭目前的閒置用地達三四成,可將之整合並組裝約5,000伙貨櫃組合屋;而在屯門內河碼頭,則可在低使用率的碼頭水岸停泊躉船,並在船上組裝約5,000伙貨櫃組合屋。

至於如何解決在碼頭居住要面對的環境污染問題,鄭炳鴻指出這些只是技術問題,目前的科技均可解決,比如在每間組合屋內均裝設空氣淨化系統:「中環、灣仔都有空氣污染問題,咪一樣有人住,只要確保到室內環境無污染就得。」

冀三年內深港河套區建高新園區

中、長期目標均是借力大灣區,例如三年內於深港河套區以共同開發模式,興建高新園區,結合深港青年居住和就業,發展「綠色·科技」。鄭炳鴻指出:「形式就好似Google園區咁,深港青年人才在園區內居住、就業,加強交流。」

除了河套區外,基金亦建議加強香港與深圳前海的連結,在前海灣附近興建深港人才公寓及實踐基地:「前海係深圳嘅特區,可唔可以喺前海內再劃出一個地方做特區中嘅特區,專門吸納香港青年,並用新式管理促進廣東省、香港人才資源互動。」

拓交椅灣成「小灣區」助創業

至於長期目標就是往北上,首先開發東莞交椅灣成為「小灣區」,結合深圳的科研和東莞的生產,成為沿西岸新型青年創業重鎮;其次以試驗區形式在東莞建設香港新社區。基金建議,新社區由中央政府同意,廣東省政府、特區政府及內地相關城市政府共同謀劃建設,作為新社區規劃,建公營房屋、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配以港式醫療、教育、休閒生活等制度,吸引港人,尤其年輕人到內地就業、創業,直接參與及分享大灣區發展成果。

鄭炳鴻直言,上述方案是一條明確路線,五個地點(葵涌貨櫃碼頭、屯門內河碼頭、河套區、前海、東莞)形成集居住、科研、技術轉移、生產於一身的「西岸科創走廊」,讓年輕人可以「先安居」,「後樂業」。

基金提出方案細節

短期(一年內)

●在葵涌貨櫃碼頭閒置用地設「青年村」,以組合屋提供5,000個臨時青年住宿

●開發屯門內河碼頭,以水上組合屋泊岸提供5,000個臨時居所及興建綜合社區

中期(三年內)

●以共同開發模式,結合深港「綠色·科技」青年創業人才規劃及興建高新園區,河套一帶兼營環境保育與科技發展,提供約1萬個住宅單位及5,000個就業機會

●加強前海與香港、東莞連結,提供新式管理,創新金融、人才公寓及實踐基地,提供約兩萬個住宅單位和兩萬個就業機會

長期(十年內)

●開發東莞交椅灣成為「小灣區」,結合科研、技術轉移、 生產基建項目,成為沿西岸新型青年創業重地,形成30萬人的社區和提供20萬個就業機會

資料來源:香港發展研究基金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明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