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喜見回收再造意識提高 仍需加強教育防惡意破壞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早前在立法會三讀通過,在香港醞釀近16年的垃圾徵費終於有望實施,但要成功減少廢物,有效的回收政策和措施不可或缺。特區政府計劃推出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制,初步建議日後市民每退還一個飲料膠樽,可獲0.1元回贈。為配合計劃推行,環境保護署今年初推出先導計劃,在全港多區擺放入樽機收集市民棄置的膠樽。香港文匯報早前直擊入樽機運作情況,發現入樽機頗受歡迎,一度出現「機滿之患」。有回收業界接受專訪時指出,市民對廢料回收再造的意識雖已比之前幾年提高,但就呈兩極化,有人非常支持,也有人毫不理會甚至蓄意破壞,認為政府有需要加強宣傳推廣和教育,令成績更進一步。●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俊威
繼塑膠購物袋收費、廢電器電子產品以及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後,政府提出在港推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公眾諮詢已於今年5月底結束。環保署共收到逾4,700份意見書,該署正作整理,並會考慮相關意見,以準備下一階段工作。
為讓市民熟習計劃及測試入樽機實地應用情況,環保署今年首季展開為期1年的先導計劃,在全港多個公眾地方及政府設施設置60部入樽機,並透過電子支付平台向回收膠樽的市民,每個樽回贈0.1元。每張八達通或每個支付寶(香港)賬戶每天最多可交回30個飲料膠樽並領取回贈。市民亦可選擇將回贈捐予指定慈善機構,每天數量不限。
記者直擊 「入樽」原因各有不同
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一個周六下午到放置在銅鑼灣維園泳池附近的入樽機,直擊運作情況。由於入樽機擺放在「騎樓底」,與泳池入口不算近,未有太受路人注意,但仍有市民知道此機存在。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場觀察個半小時,有十多名市民使用,一度出現機內膠樽滿溢暫停收樽,有市民因此而摸門釘,但稍後即有工作人員前來運走機內膠樽,入樽機再開放予市民使用。
使用的市民普遍認為,入樽機操作簡易,使用時沒有難度,他們也不在乎是否有回贈以及回贈額多少,只希望支持回收有用物料,別浪費地球資源。也有市民希望藉此賺取點點收入,一位中年男士向記者坦言,帶來回收的膠樽是從街頭執拾而來,每次雖只能賺取數元收入,也算是對家計的一點幫補。
業界:有人乜都塞入去
營運環保署項目回收便利點「綠在上環」的坊眾資源管理有限公司營運總監呂鴻賓表示,港人對廢料回收再造的意識,相比以往已有很大提升,有一部分人是非常支持,「我哋對回收廢料嘅要求比較高,要先做好分類、清潔先至會收,因為如果成袋垃圾咁帶嚟,我哋係冇足夠人手同地方去處理。但好多人都願意花呢啲時間,再專程送過嚟,好有心。」
惟他續說,同時也有人「( 對廢料回收 ) 乜都唔理,甚至唔知有心定無意去造成破壞」,他以擺放在回收便利點門外的24小時回收箱為例,「每日最痛苦係朝早返嚟處理呢個回收箱,因為入面乜嘢都有,污糟邋遢,真係頭都痛埋!」
呂鴻賓認為,要更多人支持回收再造,進一步的宣傳推廣與教育十分重要,鼓勵市民回收仍有「剩餘價值」的物品,履行公民責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