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在《明史·宦官傳》中,對於鄭和的家世作出介紹︰「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這讓人很難搞清他的家庭情況,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座明代墓在昆明晉寧縣被人們發現,墓主叫馬哈只,在其墓誌銘上清晰的記載了鄭和是馬哈只的次子。墓誌銘說︰「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才智,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1931年,雲南昆陽月山又挖出一座鄭和家族後裔的墓碑,自稱為元咸陽王第十八世孫,明三保太監第十二孫,還透露鄭和的父親為「滇陽」。現代史家根據《馬氏家乘》、《鄭氏家譜》等史料進行考證,馬哈只就是被元廷封為滇陽侯的元臣米里金,其祖則是元朝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中亞布哈拉(今烏茲別克斯坦)貴族賽典赤·贍思丁,也就是說,鄭和是元朝咸陽王賽典赤的六世孫。元末明初,鄭和家在雲南蒙古梁王手下,明軍攻打梁王,把鄭和俘虜,後讓他做了太監留在明皇宮,明成祖朱棣賞識其才華,給以重任。

據專家分析,下西洋有多種目的,明成祖朱棣為了防止蒙古再次崛起,因為海外還有幾個蒙古後裔的國家,一定要探明究竟,要防蒙古族的國家威脅明朝。還有一個原因,朱棣要尋找失去帝位的建文,斬草除根。鄭和信仰伊斯蘭教,也信仰了佛教,下西洋的時候,附帶傳播伊斯蘭教和中國的宗教。第一次和第二次下西洋,已經達到了上述的目標。以後繼續下西洋,其實帶有新寫的目標:擴大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商品優勢,並且為皇家大量收購高級的奢侈品。

明朝初年,帖木兒帝國在花刺子模、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高加索和大伊朗地區崛起,並且向東推進,威脅明朝的疆土安全,朱棣派鄭和聯合印度包抄帖木兒帝國後方,牽制其東進。而帖木兒帝國內部在西元1405年帖木兒身故後也發生沙哈魯爭奪皇位事件,實力急劇下滑,已經不能再威脅明朝。

朱棣認為,鄭和知識淵博,熟悉西洋各國地區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和宗教習俗,通曉阿拉伯語言文字;其次,鄭和祖父和父親都曾航海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鄭和有一定的航海和造船知識;其三,鄭和是伊斯蘭教徒,又是受了菩薩戒的佛門弟子,同時還崇信海神天后,因此對溝通和建立各種信仰間的相互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四,鄭和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才能。加上鄭和自幼便在明成祖身邊長大,是明成祖的親信。鄭和正是具備了這些條件,使明永樂皇帝朱棣認為只有鄭和才能勝任出使西洋的任務。其五,農民軍的將領張士誠身故後,其部屬勾結日本倭寇威脅沿海地區安全,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朱棣希望鄭和出海加之以掃蕩,並且拜訪日本天皇,促約束日本倭寇侵犯明朝的沿海省份。

鄭和與明朝的回族有極其密切的聯繫。他下西洋的團隊,每次都達兩三萬人,基本上都是回族的水手。這一些回族原本活躍於陸上的絲綢之路,以通商為主。帖木兒帝國興起之後,切斷了明朝對於中東地區和歐洲地區的陸上貿易,他們轉為進行海上貿易。因此,明朝急於利用善做生意的回族開拓海上絲綢之路,推銷中國高質高價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產品。與此同時,也希望從東南亞和印度購買香料、燕窩、海參、糧食等商品。善於貿易的回族的成員,出色地完成了朱棣交給的任務。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明廷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響明朝近三百年。

朱棣在派遣鄭和下西洋之前,他派遣尹慶於永樂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里、滿刺加(當時尚未建國),明朝時代的西洋,泛指印度洋一帶,主要的港口叫做古里國,又作「古里佛」,是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南部的一個古代王國,其境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zhikode)一帶。另一個重要港口,叫做滿刺加,即是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明代初期,在手工業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元末時江南地區已有相當規模的海船建造業,到明初更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官營造船業,除南京龍江寶船廠外,在蘇州、松江、鎮江等地均設有官廠。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鄭和可以說是明朝最成功的外交部長和商務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