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100呎的劏房,一張鐵架高低床,這是19歲的小薇與媽媽、哥哥共同生活了七年的地方。

100呎空間,以為「劏到盡」了嗎?不,這小小空間,還劏出了更小的臥室、飯廳及廚房、廁所。雖然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不同和其他劏房戶共享廚廁,卻也要忍受變得更有限的空間。房間裏,只能再放入一張鐵架高低床,小薇和媽媽睡下層,哥哥睡上層。如果要換衣服,小薇只能讓哥哥先出去。對小薇來說,家中毫無私人空間可言。

深水埗某棟劏房樓內的「特色」電錶墻,密密麻麻髒亂不堪。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權世馪 攝

「之前去同學家玩,同學家很大,廁所是我家的兩倍。」小薇說,「同學有自己的房間,有陽台,還能放一台鋼琴。」對小薇而言,自己的心願,就是家裏能有兩個房間,自己和媽媽住,哥哥住一間,「如果有一個自己的房間,換衣服就不用再叫哥哥出去。」

懂事的小薇是正準備升讀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和母親與哥哥在這間劏房已經住了七年。因為一些原因,小薇的母親沒有工作,在家照顧兩個孩子,一家人靠拿綜援過活。每月6000元的房租,加上水電費後,三口之家每月只剩下三四千不到的生活費,僅夠維持基本生活。

當被問到有無幻想過自己未來的家是甚麼樣子的,小薇除了希望將來的房子有兩個獨立的房間,也希望可以在家裏擺放些運動器材,讓自己可以多做運動,甚至可以在更大的空間招待朋友。

與家人住在100呎劏房的小薇,仍對生活抱有希望。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權世馪 攝

樂觀的小薇,並沒有因為生活在狹窄的生活環境,就變得自怨自艾。相反的,她覺得住劏房並不代表一個人的所有,「香港很多人住劏房,我覺得這只不過是一個過程。」一家人兩年前申請了公屋,目前仍在等待。小薇說,等自己長大賺了錢,就搬一間大房,讓一家人住得舒服些。

「香港有很多底層家庭,屋太小,沒辦法生活,這些環境也不適合小朋友生活。」比起只想到自己,小薇也希望政府將來可以擴展土地,建多些公屋給有需要的人。

密集的深水埗,地狹人稠,小薇一家不過是萬千家庭中的微小一隅。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權世馪 攝

(撰文:記者 蘇婷、黃思鴻/視頻攝製:記者 任青、茜茜子)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