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展示的新冠病毒模型。(中新社資料圖片)

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戰爭遠遠沒有結束。阿爾法、貝塔、伽馬、德爾塔、拉姆達……不斷出現的變異株給全球抗疫帶來極大挑戰。

近日,去年12月在秘魯首先報告的「拉姆達」毒株再次進入人們視野,呈現出擴大傳播的趨勢。網友評論中的「希臘字母都快不夠用了」誠然是戲言,但也隱含着對疫情失控的擔憂。為此之際,唯有將病毒的擴散速度降到最低,才能破除病毒迅速變種的土壤,阻止「超級病毒」的出現。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此前報道,隨着疫情的蔓延,美國已出現去年12月秘魯首先報告的「拉姆達」毒株感染病例。而據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數據平台「流感數據共享全球倡議」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已有1060例由「拉姆達」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病例

據日本富士電視台9日消息,日本新冠肺炎疫情仍呈不斷擴散之勢,在此背景下,日本日前出現了首例變異毒株拉姆達感染病例。7月20日,一名抵達東京羽田機場的30多歲女性被檢測出感染拉姆達變異株,而她曾去過秘魯。

(微博截圖)

除了美國、日本以外,世衞組織今年7月份發布的數據也顯示,「拉姆達」毒株已在約3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尤其在智利、秘魯、厄瓜多爾等南美國家傳播明顯加快。其中智利發現的該毒株感染病例數最多,占世衞組織掌握此類病例總數的31% 。

6月14日,世界衞生組織發布報告,將最早在秘魯發現的C.37毒株以希臘字母λ(拉姆達)命名,並列為「需要留意」的變異病毒之一。根據世衞組織的標準,如果「需要留意」的變異病毒傳播進一步加快,嚴重到一定程度,如需要為此調整現有防疫措施等,會被升級為「需要關注」的變異病毒。

6月25日,醫務人員在秘魯阿雷基帕的一間醫院運送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美聯社資料圖片)

這份報告顯示,拉姆達毒株的刺突蛋白存在數種基因突變,潛在具有更高傳染性、更強抵禦中和抗體的能力,不過目前人們掌握的證據不足以確認這些突變的全部影響。針對這種毒株還需進一步研究以確定所需對策。

而據拉美社華盛頓7月29日的報道,預印本開放獲取資料庫美國生物學論文檔案網(BioRxiv)當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拉姆達變體不僅具有高度傳染性,而且可能逃避中和抗體。

全球多地報告顯示,接種新冠疫苗仍是有效對抗變種病毒的方式。圖為內地3宗感染德爾塔變種病毒病例比較。(香港文匯報圖片)

報道稱,日本的一組科學家提出,去年8月在秘魯發現的、現在至少在30個國家廣泛傳播的該變種毒株的刺突蛋白具有高度傳染性。BioRxiv指出,儘管這項研究迄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可以確定拉姆達變體病毒感染細胞的活躍程度不亞於德爾塔變體。而為了中和拉姆達病毒變體,大約需要產生比中和其他毒株多1.5倍的抗體。

拉姆達變種可能比德爾塔變種更為難纏,而後者的威力人們已經目睹。中國廣東疾控中心7月一項研究發現,德爾塔毒株感染速度快225%,且病毒載量比原始病毒高1000倍。

內地本輪發生在南京、海口、上海等地的疫情,皆由德爾塔變種引起,其傳播效力遠大於此前的其他變種。圖為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最初的病例傳播鏈。(香港文匯報圖片)

自疫情去年初擴散全球起,新冠病毒便一次又一次「進化」突變。今年6月底,印度報告由德爾塔變種進化而來的「德爾塔+」(Delta Plus)病毒,現已在美國、英國、葡萄牙等超過10個國家傳播,韓國亦於本月3日首次報告2宗「德爾塔+」病例。

英國緊急情況科學咨詢小組(SAGE)此前的報告指出,未來勢將出現「超級變種病毒」。專家認為,隨着病毒突變的累積和「重組」,最終會導致所有現有疫苗「失效」。雖然該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未經同行評審,且未提供任何「有超級變種病毒正在傳播」的證據。但是,也應該看到這只是人類全體對於快速發展的病毒感到憂慮的其中一個表達。「超級病毒」在人類眼中並不陌生,也許新冠病毒最終並不會成為「超級病毒」的其中之一,但是阻止它成為的障礙,卻是需要人類自己設置的

(綜合香港文匯報、新華社、央視新聞、參考消息、環球網、大公網報道)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