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譚旻煦)今年4月以來,原本棲息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養子保護區的15頭亞洲野生象從棲息地出發,一路往北遷移,最遠行至昆明市晉寧區,跨越了半個雲南省的象群,引發了國內外高度關注。8月8日晚8點8分,出走了110天,行走了1300公里的象群,終於渡過雲南玉溪元江,截止記者發稿時,「短鼻家族」15頭亞洲象已經安全回歸到了適宜的棲息地。
8月8日20時許,14頭北移亞洲象經人工引導,通過老213國道元江橋(距元江縣城7公里)跨越元江幹流,抵達元江南岸。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範工作省級指揮部指揮長,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萬勇表示,15頭亞洲象全部安全南返,象群總體情況平穩,沿途未造成人、象傷亡,雲南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這次亞洲象群遷移,也成為了一次科學之旅、探索之旅、保護之旅。

出動2.5萬人次人員護象
4月16日,該象群從普洱市墨江縣進入玉溪市元江縣,之後一路向北遷移。各級部門不懈努力,通過適量投食引導、疏堵結合的方法開展助遷工作,北移象群逐漸南返。
為保護大象遷移沿途人象安全,指揮部組成了3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護象隊」,全程指導布防工作,科學、有序、規範、高效幫助北移亞洲象群向南遷移。同時投入人力、物力、警力、財力全力做好助遷工作。
截至8月8日,全省共出動警力和工作人員2.5萬多人次,無人機973架次,布控應急車輛1.5萬多台次,疏散轉移群眾15萬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噸。野生動物公眾責任險承保公司受理亞洲象肇事損失申報案件1501件,評估定損512.52萬元。目前,已經完成理賠939件,兌付保險金216.48萬元。
全民護象
「熄燈、關門、管狗、上樓」,在110多天的護人護象工作中,這八個字時刻出現在工作人員的腦海中,運用好這一口訣,確保了象群安然通過了多個重要關口。
在象群北移過程中,各地群眾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耐心,積極支持配合保護防範工作。在玉溪,對於被象群吃掉的莊稼,村民表示,「大象貪吃點兒沒事兒,它想吃就吃,我們莊稼吃掉了明年可以長,大象如果損壞了就沒有了。」
在紅河,為了不驚擾象群,慶祝傳統節日時,群眾改變點火祈福的習俗,轉而通過粘貼「吉」象標語、為人象和諧送祝福、繪出心中吉「象」、載歌載舞送吉「象」等方式表達對亞洲象的關愛。為確保亞洲象順利折返,沿途不少企業還在亞洲象經過時,關燈停產,保持靜默……。
萬勇介紹說,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亞洲象北移途中的一幕幕感人情景,體現了全民愛象護象的精神,成為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範例。
專家:亞洲象群有可能再度北移
象群此次大範圍北移回歸後,象群是否還會再次北移?其它象群是否也會出現北移,或者大範圍的遷移?專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移亞洲象群專家組成員、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說,
關於象群是否會再度北移這個問題,答案幾乎是肯定的。歷史上,亞洲象曾經遍布黃河流域至雲貴高原的大片區域,對它們而言,遷移是一種正常的行為。
遷移有助於野象尋找新的棲息地和開展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並且大象的智力水平很高,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對於遷移的路線能夠形成記憶地圖。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較強,每次成功翻越高山、跨越橋樑或者利用人工設施的經驗都可能得到累積和傳承。隨着雲南野象種群數量的快速增長,野象擴散與遷移十分常見。今後亞洲象還是可能會出現大範圍的遷徙事件,可能是「短鼻家族」,也有可能是其他族群或獨象。
亞洲象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臨滄3個州市。經過30多年的拯救和保護,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發展到目前的約300頭。20世紀90年代,亞洲象分布於雲南2個州市、3個縣區、14個鄉鎮;到2020年年底,亞洲象長期活動範圍擴大到雲南3個州市、12個縣市區、55個鄉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