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宜發

去年有一位好朋友從意大利回來,他不是什麼移民或是回流香港,只是用了兩年的時間到意大利追夢。其實我相信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夢想,只不過因為時間或金錢的考慮而沒有真正的行動。

近年自己也有一個夢想,就是想到外國修讀有關氣候與地理的課程。因為自己在小時候求學期間,對於地理科目沒有太大興趣,成績只是中規中矩。但其實那個時候,當香港遇上颱風期間,自己特別留意風暴的走向,甚至在家裏用一些方法,把現在天文台提供給市民的風暴路線圖弄出來,就是不斷留意着收音機的天氣報告,當說到颱風現在的位置是在哪裏時,自己就在地圖上量度出位置,甚至把這些資料給家人看看,好像一個專家似的。

就正如兩年多前,自己主持的電台節目也邀請了前天文台台長接受訪問。在訪問的過程當中滿足了我求知慾,也解答了很多心中的問題。自此之後,很想有機會修讀有關的課程,這談何容易,因為要捨棄現有的工作,然後到外國修讀最少3年的課程,無論是金錢上及假期也不容許,唯有當作是一個幻想而已,所以我很羨慕我這個朋友。

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3年前就追夢追到意大利。其實他自小熱愛音樂,但直至投入社會工作後才有機會正式學習音樂,並用了5年時間,在他33歲便考獲古典結他演奏級,但他的夢想不止於此,希望用另一種方法創作音樂,於3年前毅然放棄穩定的收入,隻身遠赴意大利小提琴之鄉拜師學藝,希望以傳統手工之作,為小提琴演奏者製作小提琴表演時不可缺少的「琴弓」。

其實他最初是希望可以學習如何親手自製小提琴,但經過初步了解之後,發覺這個工作在香港不太可能,於是便找了另一個目標,就是製作「琴弓」。他說:「製作琴弓一點也不容易,只要有一毫米的差異,琴弓便不完美。」他學藝的頭3個月,老師連真正用來做琴弓的木材都不允許他接觸,直至他能用木刨把正方形的木刨成完美圓柱形。但他沒有放棄,反而訓練出他之前忽略了的「細心」及「耐性」。他還說:「製作琴弓需要的,除了是一根出色的木材及馬尾毛,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有耐性,及要極度細心,只要有一刻鬆懈,過程中有絲毫錯誤,便可能破壞了琴弓的平衡,更可能浪費了一根珍貴的木材。」

自從回港後,他選擇了以業餘的心態於家中製作琴弓,但他並不甘心,在本月疫情稍退的時候,有幸與兩位好友於尖沙咀開設了一間「以琴弓會友」的工作室,為小提琴演奏者度身訂做表演中不可或缺的琴弓,繼續向他的音樂夢想進發。希望他這個理想,可以堅持下去,就好像他到意大利學藝經過艱辛的過程,還能夠克服困難學成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