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

7月15日,由香港金管局和證監會共同領導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宣布,下一階段工作重點將是氣候相關披露和可持續匯報、碳市場機遇以及新成立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以鞏固香港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方面的領先地位,並協助金融生態系統邁向碳中和。跨機構督導小組已成立專責團隊,研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積極探索國內外的「限額與交易」碳市場及自願性碳市場所帶來的機遇,評估將發展香港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一天之後,中國內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中國已莊嚴承諾在2030年碳排放量達峰,並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也已宣布特區將致力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而且應當在各方面助力內地和香港轉型至綠色、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的經濟體系,充分把握好全球碳市場和綠色金融市場快速增長和發展的機遇。

截至目前,香港的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簽約機構共50家,佔全球總數的1.5%,佔亞洲區(不含中國內地和日本)簽約機構總數的44%。這50家機構中,16家是2019年簽約,10家是2020年簽約,也就是說,超過一半以上的香港簽約機構是在過去2年左右時間簽約的,顯示了香港在ESG領域起步雖晚、但正奮起直追的現象。

2018-19年,香港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連續兩年達到或超過100億美元,為2017年的三倍多,領先於新加坡(62億美元)。但綠色債券佔香港債券市場整體發行規模(4.2萬億港元)尚不足2%,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資產管理領域,香港市場上獲香港證監會認可的ESG基金共有31隻。根據證監會2019年發布的對資產所有者和資管機構的ESG調查報告,有超過八成接受調查的公司表示曾在投資過程中考慮過至少一項ESG因素,但將ESG因素系統性納入投資和風險管理中的資管公司較少;大多數公司未能滿足資產所有者對ESG投資的期待。可見香港資產管理領域在ESG投資實踐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宜在六方面發力

我們認為,香港資本市場可以在下列方面發力,以推動內地和香港綠色產業和綠色金融的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1)鼓勵更多內地企業選用香港的資本市場及金融和專業服務,綠色及可持續項目的投融資及獲取產品認證;2)鼓勵和支持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產業企業尤其是綠色能源、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行業企業上市融資及再融資,推動綠色公司債券發行;3)在上市公司ESG報告的基礎上,持續強化和完善上市公司環境、氣候和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披露義務與要求,並以此推動綠色金融標準化;4)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支持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開展綠色融資,有序推進綠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並進一步促進內地和香港綠色金融市場的信息流動、產品融合、市場互通;5)積極探索建立、發展和豐富綠色股票指數、綠色債券指數、綠色發展主題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綠色債券評級模型以及創新的綠色和氣候金融產品;6)靈活運用私募股權投資、專項股權投資基金、綠色專項信託計劃上市公司併購和優質項目投資等多種手段,加強綠色基金和項目的信息披露和評價體系建設,鼓勵長期資本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助力綠色產業的龍頭企業和優質企業做大做強。

特別地,香港應把握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地建設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金融中心。我們建議,香港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緣優勢、金融中心地位、綠色金融先行布局和發展空間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特點,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便利性與國際綠色金融實踐接軌並對相關金融產品和交易進行試點,充分利用現有的股票通、債券通、理財通等互聯互通機制安排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機制安排,並且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廣州碳排放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等其他專業機構合作,深化碳排放市場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建立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工作機制、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台、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等一系列改革發展舉措,積極推動發展大灣區企業的綠色金融、綠色融資項目和有助減碳低碳轉型的投資。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