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楊州、黃浩輝、突發組)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指出,香港的命運一直同祖國緊密相連,當我們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時候,我們期盼那時的香港,經濟更加繁榮,各項事業發展更加均衡,社會更加和諧安寧。「特別是現在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

做了「籠民」20多年、74歲的梁伯感慨地說,「聽到中央關心我哋,終於見到曙光,希望我有生之年,見到籠屋劏房消失。」

劏房和籠屋,在香港不是新事物。根據統計,現時全港有超過11萬戶基層家庭、逾22.6萬人住在這類狹窄斗室,令人悲嘆!大公報記者近日走訪多戶「劏房人家」,有住在籠屋、板間房、劏房的,也有蝸居閣樓、太空倉、天台屋的,還有屈居一個細小床位的。事實上,這樣的基層生活,遠遠不單是土地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圖:梁伯住在布滿灰塵的鐵籠內,睡覺時雙腳不能伸直。

記者走進大角咀福全街一幢舊式樓宇,後樓梯間堆滿家用煤氣罐、木板等雜物,其中一個單位門外當眼處,張貼了「私人地方,謝絕探訪」字句。記者甫入屋,單位內的走廊右邊有兩間公用廁所,傳出令人噁心的異味,掩鼻前行,步往大廳,眼前是20多個布滿灰塵和鐵鏽的大鐵網──籠屋。人睡在裏面,猶似籠中鳥,難怪聯合國曾經公開批評:「籠屋,侮辱人的尊嚴!」

木蝨遍籠屋 夜夜屈膝睡

一格格鐵絲網由地面伸至天花板,大鐵籠分間成上、中、下三層床位,鐵籠內每格床位設有鐵門,讓租戶外出時上鎖。陳舊的牆身油漆斑駁,木蝨遍布籠屋每一隅,肆意橫行。大廳中間擺放兩張可收疊的尼龍床,單位內近半的籠屋已上鎖,從密密格子窺探,睡床擺滿日常用品,相信租客外出工作。

「唔少人都搬走晒,我唔知仲住得幾耐。」74歲的梁伯說,他棲身的床位,是在一個大鐵籠內的中間格,床邊有冷氣機,但日久失修,有等於無,大熱天時,只能靠打開窗戶和開着幾把殘舊的掛牆風扇,略略降溫。個子不高的梁伯躺在床上,也無法伸直雙腳,但他在籠屋的屈膝生活,足足過了20多年。在籠內,梁伯看着「室友」一個個脫籠而出,深感唏噓:「而家呢間屋剩下六人住,有啲人搬到大少少嘅劏房,有啲人等到上樓,無搬走嘅,可能同我一樣,年紀大搬唔郁,又或者習慣咗籠屋生活。」

月租千多元 完全無私隱

梁伯年輕時居無定所,20多年前住進籠屋,皆因只能負擔得起這種租金,他以為靠一雙手可捱到出頭天,總會住到更好的居所,但一住就住到白髮蒼蒼。「一直無諗過住公屋,從來無申請過,似乎離我太遙遠」。身形消瘦的梁伯,一直相信靠自己活下去。

退休前,梁伯在深水埗、油麻地一帶街市做雜工,「有人畀工就做,錢唔多,吃飯同住都使咗唔少,錢儲得唔多。」退休後他仍打散工幫補日常開支,惟年過七旬體力不支,已不再外出工作,只能依靠微薄的綜援金過活,月租千多元的籠屋為最後的棲身之所。

籠屋生活毫無私隱可言,私人財物一目了然,梁伯的財物也試過被人盜去。「十多年前,身份證被人偷咗,補領畀幾百蚊都算,當是食少幾餐,搞手續嘥時間又煩,搞到我周身唔聚財。」梁伯未婚,孤身一人,已到垂暮之年,他對記者吐露一個卑微的心願:「我74歲喇,已經無得揀,梗係希望我有生之年,見到籠屋呀、劏房呀,喺香港消失。」

梁伯日前看新聞,聽到夏寶龍主任說:「特別是現在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梁伯直言暖意湧上心頭,「聽到有領導人關心我哋,終於見到曙光!」

港英時代產物 衞生惡劣 火患堪憂

最卑微的棲所──籠屋,早在港英時代開始出現。在1985年之前,單身人士不可以申請公屋,租金便宜的床位寓所變成這類人士的「水泡」。當時很多勞動階層的單身漢,租住三呎乘六呎的床位,幾十伙人共用一個廚房及廁所,業主利用鐵籠做出上下兩層,甚至三層的床位,「籠屋」由此出現。

籠屋租金較低,但環境衞生和消防問題也特別多。

政府自1994年制定《床位寓所條例》,在1998年實施,將籠屋稱為「床位寓所」,並界定為一個單位內有12伙或以上人租住的床位。1998年全港登記的持牌床位寓所有63間,至今持牌約10間。

年輕「籠民」與日俱增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指出,坊間不登記的籠屋繁多,估計「籠民」多達5000人。施指疫情下開工不足或失業者眾,多了年輕人加入做「籠民」,現時籠屋租金約1200至1500元,私隱度較高的棺材房、太空倉等床位租金則約1500至3000元。她說,居於籠屋的都是單身人士,要告別籠屋,需改變單身人士申請公屋的計分方法,現時每年只有2000個一人公屋單位供應,卻高達10萬人輪候;要籠屋絕跡,政府必須加快覓地增加公屋供應量,並需改善就業和提升工資。

根據劏房租務管制小組2020年資料顯示,出租床位現時仍有160個,而環境類似籠屋,伙數少於12伙的單位的板間房,則有3415間。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21年3月的調查報告指出,床位、籠屋呎租高達104元,比較豪宅呎租高出3.5倍。截至2021年3月,約有153300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