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中國 + 今日香港
隨着科技的發展,不少現實中的事物走向虛擬化,加上疫情的影響,令不少傳統習俗及儀式都改為網上進行,例如新年的拜年、廟宇求籤,以至登山祭祖,都出現了電子化的方式。有人認為,傳統習俗的電子化更能節省時間,為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亦有人認為,習俗電子化令傳統失真,毫無誠意。到底電子化的出現,對於傳統習俗的承傳是利還是弊?
●李學思 特約通識作者
新聞背景
傳統習俗電子化
隔空拜年搶紅包
隨着科技的發展,現代社會開始出現不少傳統習俗電子化的情況,在疫情肆虐下亦開始被大眾接受,開展出傳統習俗的另類「新常態」。
新年:視像拜年、電子紅包
中國傳統極為重視過年(春節),在新年期間,人們會互相拜年、說恭賀的說話、發紅包等,並訴說過去一年的近況。在內地,即使居民出城打工,春節期間亦會返鄉拜年,形成一年一度的「春運潮」。疫情下,不少市民受限於社交隔離措施,而未能親身拜年,取而代之的是視像拜年的方式,一家人以核心家庭為單位,穿着整齊喜慶服飾,在鏡頭前互相問好,並派發電子利是,收款人只要透過手機便能收取電子貨幣直接入賬,甚至衍生了「搶紅包」、「AR 紅包」等玩意,為傳統節日增加了科技元素。
清明:電子掃墓
清明節當日,家族的子孫會扶老攜幼,帶同祭品,回到祖先的墓地進行打掃和拜祭,既體現尊重祖先、「慎終追遠」的傳統文化,也為家族聚會提供了機會。不過在疫情社交隔離下,扶老攜幼一家人出行並不容許,網上掃墓再度盛行。部分公司設置網頁,透過互聯網,就可以將打掃、獻花、祭酒、上香等儀式完成,不需要遷就各家庭成員時間,又省卻登山之苦。而本港食物環境衞生署亦設有「無盡思念」網站,只要為先人設紀念網頁,市民便可以在網上追思悼念先人。
黃大仙:電子求籤解籤
黃大仙祠每年都吸引不少善信祈福求籤,新年旺季更是駱驛不絕,傳統上,善信求籤後,會向廟方或相關人士了解籤文,俗稱「解籤」。為了方便市民,廟方表示近年引入了電子籤文機,善信求籤後可將已內置晶片的籤條放到籤文機上,就會立即顯示籤文及解說,甚至可以自助打印籤文的文本,或以智能手機閱讀籤文機顯示的三維碼以取得籤文。而近年,不少手機應用程式甚至推出網上求籤,市民透過有關程式,隨時隨地可求黃大仙、觀音、武財神、七王爺、車公等指點迷津,避免了親身到場的情況。
驚蟄:網上落單直播打小人
二十四節氣的驚蟄,按照習俗會進行「打小人」驅霉運。想「打小人」的人需在小人衣紙寫上小人名字,然後由專業的小人婆進行「打小人」儀式。近年來,「打小人」這種傳統活動也逐漸電子化,很多客人會通過微信、WhatsApp傳照片予小人婆打,再通過電子支付付款,而小人婆會將打小人的過程透過即時通訊軟件進行直播,讓客人觀看過程。
舞火龍:擴增實境(AR)拍照
大坑舞火龍是本港知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約140年歷史。每逢中秋,大坑的居民便會進行「舞火龍」儀式,歷時三天。在三天活動期間,火龍會用上約七萬支香,並動員過百名男丁輪流舞動。舞火龍儀式原意為驅除瘟疫、祈求平安。但由於疫情嚴重,「舞火龍」於去年暫時停辦。
有商戶便透過 AR 技術把「舞火龍」重現,只要在主題專頁中啟動 AR 火龍部分,點擊之後就可以利用手機相機來啟動 AR 模式,一條動畫舞火龍就會在熒幕畫面上出現,使用者更可利用相機進行拍照,變相保留及體驗了有關的儀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