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大家近年應不時收到一些什麼什麼「廣東話水文化」的短片,當中提到:
「自豪」叫「威水」;「傾計」叫「吹水」……
「威水」的人當感「自豪」,可不要忘記擁有教人敬畏佩服的氣派或氣勢才是其最主要的特質。「吹水」當然指「傾計/傾偈」(談話),但較多時指「閒聊」或帶有貶義的「胡吹/胡扯」。由此可見,那些宣稱「學地道粵語」、「粵語文化傳承」等的製作大多為不盡不實、以偏概全。如硬要作簡短描述,以下是不錯的選擇:
「威風」叫「威水」;「聊天/胡扯」叫「吹水」
如所周知,「廣告量」與「點擊率」掛鈎,所以製作人或單位為了「搶眼球」,大多「擺廣東話上枱」——拿人們對「粵語保育及傳承」的情意結來做文章。這種討「廣東話文化」便宜的不正當圖利手法不就是「抽水」嗎?
面對上述的粗製濫造短片,不少人會問製作人是「何許人」——「哪人」、「什麼人」、「誰」;廣東人會說「邊個」、「乜水」。「水/seoi2」明顯由「誰/seoi4」音轉過來, 那「乜」配上「誰」又有何意?與「乜/mat1」大致同義的「咩/me1」是粵語專用字,相關用詞有:
乜呀/咩呀(怎麼了);乜嘢/咩嘢(什麼東西)
乜人/咩人嚟㗎(是什麼人來的)
據此,「乜/咩」應由「麼/mo1」音轉過來。有了「乜」的本字,「乜水」的原形就在眼前:
什「麼」來頭,他到底是「誰」呢?
而「乜水」也就是由「麼誰」音轉過來的。「乜水」屬疑問詞,如用法如下則語帶輕蔑:
「乜水」嚟㗎?(那個「小子」是誰?)
你係「乜水」呀?(有質疑對方身份的意思)
李我任職「香港商業電台」凡十七載,退休後參演「無綫」處境劇《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系列,大家有否想過他在這兩個機構工作多年後離職時會是什麼的狀況呢?
在外國或內地,某人在某機構任職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後,因種種理由離職(非被開除),該機構或相關部門的同事們多會在任職的最後一天(last day),訂購一個名為「告別蛋糕」(away/goodbye/farewell cake)讓大家分享,以表對該離職者的道別之情或多年服務之謝意。
香港人一般叫離職做「散水」,上述的「告別蛋糕」做「散水餅」。然而,訂購「散水餅」的主角主要落在「散水」那些人的身上,且已成為職場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不少有規模的機構有「實習計劃」(Internship scheme),這些「實習生」也被界定為「同事」,致使派「散水餅」也有他們的份兒。以事論事,在某機構任職了一段日子,「散水」時買一兩打蛋糕西餅或一個大蛋糕請同事吃不算什麼大破費,且有感謝機構栽培或同事包容的含義;可不知哪時起竟設定了「散水餅」價格的下限,遂引起「散水者」,尤其是實習生、兼職員工、低級職員的不滿,鬧得不歡而散的情況在網上時有所聞。
李我為人「疏爽」,認識他的人皆知。書面語中,「疏爽」這個特質指舉止大方、豁達豪爽;廣東人則多指不拘小節、不吝嗇,尤其是後者。據此,當年李我在「散水」之時,什麼「散水餅」、什麼「散水飯」想必一應俱全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