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現場
●視障攝影師鏡頭下的社區。
●視障攝影師郭健
●視障攝影師Sophi和導盲犬Ruby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疫情下,生活上的得與失變得尤其感慨,這一年多,每當我們踏出家門,戴上口罩是指定動作,口罩下的生活使我們與人面談時多了一層隔膜,失去了看對方臉孔、表情的機會,但我們依然期待,病毒消散的那一天我們交談時可更親近。惟社會上有一群人,他們的「失去」非暫時性,視力不佳使他們難以清晰地欣賞眼前世界,面對疫境,他們仍努力探索、用鏡頭記錄生活中的大意義。

視障人士成為攝影師非天方夜譚,近日本地社企「盲蹤踪」、「電笠」及星展銀行合辦了「剎那展出大意義—攝影展」,以生活上的得與失作展覽主題,透過 4 位視障攝影師們親自拍攝的作品,講述勇氣、毅力和希望的故事,訴說這一年生活的「得與失」,為生活帶來更多希望。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集團推廣策略與傳訊部總監胡秀汶女士表示:「是次攝影展以相片闡述疫情下我們的得着,往往多於失去的,勉勵我們要珍惜當下,承諾於未來每一天,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一同繼續展步前行,發放更多正能量。」是次主辦單位也邀請了4 位藝人參與其中,除了展示藝人們親自拍攝的影像外,更展出視障攝影師為藝人們拍攝的照片。

聲音導賞簡介照片

甫踏入展覽,數塊白色不規則形狀的展板立於眼前,每塊展板皆掛着耳機,戴上耳機後可細味藝人們攝影作品的聲音導賞,展板上除了介紹視障攝影師日常的作品外,更有句子描述着視障攝影師為藝人們拍攝的作品簡介。每塊白色展板後則是黑色展板,電笠總監王昱在介紹展板時表示,白色與黑色展板供兩種人士欣賞,「由正門進來觀看,一片白色展板是供健全人士欣賞,但反過來從展覽最尾走過來,黑色展板則是供視障人士欣賞,黑色展板上有凸字說明、口述影像,當中仔細描繪展板照片的資料,包括描繪照片的顏色、構圖使視障人士可以藉聲音介紹去幻想照片內容。」在每個黑色展板的一旁,有一個缺角,上面一塊模糊的三角形,正是描述着4位視障攝影師的視力世界。

腦海幻想構思影像

誰說攝影只是健全人士的權利?即使視力有障礙,同樣可以用鏡頭記錄事物。展覽中藝人們的照片由視障攝影師們親自操刀,有 10 年攝影經驗的視障攝影師郭健表示,拍攝藝人訪問照片前會做好功課,「我會先了解我在訪問場地的『可動範圍』,因為現場除了拍照外,還有另外的人在拍攝短片,我認為能夠讓我正常拍攝之餘,又不影響其他正在工作的人是十分重要。」到達拍攝場地,郭健會憑聲音推斷拍攝對象的位置,「自己去聽對方的聲音,推斷他的位置,我自己主要以聲音和少少眼睛的影像作導航。」

郭健雙眼只剩一成視力,但他仍樂觀面對生活,「你幻想一下,你現在看到的畫面上加一層薄紗,看到的東西不清晰,看文字只會看到一團顏色,我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這是我的視力情況,但並不是我的視覺範圍,看不清不會影響我對視覺上的理解,例如形狀、線條、對比色我仍能感知。」每當談到攝影,他面上總掛着笑容,「我每一次去影相都很期待,每次有人問我哪張相最滿意,我永遠都會答是『下一張』,我覺得我是個相當樂觀的人。」

同樣是視障攝影師的Sophi,有3年攝影經驗,她是全失明人士,每次外出拍照,導盲犬Ruby都是她最好的夥伴,導盲犬也能幫助她的拍攝工作,「有導盲犬在,我感受到牠四處張望,我就會意識到我身旁有障礙物。」何時按下快門對Sophi而言是困難的事,她看不到相機上的影像,只能一半靠聲音,一半靠身邊人描述拍照的角度,「另外也需要自己在腦海中構思影像,然後問身邊人腦海的影像與當刻環境是否符合,才按下快門。」Sophi說。

視障人士的攝影裝備

視障攝影師的攝影裝備與健全人士無異,視障攝影師Sophi向記者表示,智能電話的攝影功能可以選取聲音指引模式,便於視障人士使用,「打開相機功能,它會形容當下的鏡頭有什麼東西,例如一個臉孔、一隻狗。」但一般攝影相機則沒有聲音指引,按下快門前則考驗視障攝影師對環境的感覺了。

社企盲蹤踪共同創辦人蔡蒨文指,視障攝影師的攝影器材並非局限於數碼相機,「部分視力有障礙的攝影師同樣會選擇菲林相機、單反機等攝影器材,當中也可以用手動模式拍照,惟全失明攝影師因技術所限,只能用數碼相機中的自動模式。」

剎那展出大意義—攝影展

展覽:即日起至七月五日

地點:旺角MOKO商場L1樓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