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上回」講到李我好「威水」,「今回」就讓筆者交代一下「威水」何來。廣東人有很多常用詞與「水」有關,那就順道多講幾個罷。

「提水」多比喻在一些不太適切的場合上給提示,如:一問答比賽在進行中,觀眾席上有人「提水」(叫出答案);某同事洞悉某種行為會令上司不滿,就此向新同事「提水」(提點)。

「放水」比喻故意通融,如:某兩籃球隊強弱懸殊,要不是強隊在友誼賽中「放水」,比數會是很懸殊的。「放水」也指「提水」,如:某老師在大考前「放水」(「提水」),無怪他任教那班的成績那麼好。

「大檔」即「地下賭場」,舊時多開設於「冷巷」(僻靜小巷)內。為免被「冚檔」(掃場;砸場子),通常有人在巷頭巷尾「睇水」(把風)。「睇水」的一般都很「醒水」(警覺性高),倘有些風吹草動,他們會在第一時間「通水」(通風報信),好讓大夥兒可及時「散水」(逃離現場)。

「醒睡」指雖睡卻有所戒備;「醒水」由「醒睡」音轉而來,後用以形容警覺性高。「散水」指離「散」、「退」離所在的場所;「散水」由「散退」音轉而來。不說不知,「通水」、「提水」、「睇水」,「威水」原來可用同一思路去尋源:

通風唔止空氣通,信息傳達在暗中;

通水究竟係咩水,風換咗水變通水。

通風即是畀提示,將通變做提這字;

通換提時風換水,咁咪搞出個提水。

把風要用雙眼睇,咁就將把換做睇;

睇水究竟係咩水,風換咗水變睇水。

威風正是好風光,風水唔好點風光;

水連風時風連水,風換水咪出威水。

中國人信「風水」,意味「風」與「水」同等重要,由此看出「風水互換」的理據了。有指「風」、「凶」音近,故因忌諱而以表示錢財的「水」來代替;按理應用「凶」的反義詞「吉」才是。

在這十多廿年間,人們普遍或已認同「威水」的正字是「葳蕤」,理據如下:

「葳」讀「威」;「蕤」,讀「銳/jeoi6」,通過音轉可讀成「水/seoi2」。「葳蕤」形容草木茂盛,枝葉下垂或羽毛裝飾華麗鮮艷的樣子;可借喻稱讚人家衣着光鮮,惹人矚目等;再引申為「出眾及受人愛戴」。「葳蕤」冷僻,人們便將它寫成「威水」。

平心而論,「葳蕤」怎也無法代入「威水」的狀態。「葳蕤」誤作為「威水」的正字之所以深入民心是因為有不少「偽粵語研究者」沿用「按音找字」再作「無限引申」的手法找來一大堆「偽正字」,然後將之輯錄成書之故。人們普遍誤以為「有書有真相」;前人的《廣州語本字》(1924)、《廣東俗語考》(1933),今人的《廣州方言古語選釋》(1993)、《廣府俗語探奇》(2008)、《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便屬此類。與此同時,有不少人包括有識之士在圖名謀利的驅使下於社交媒體、報章雜誌、網台/電台/電視粵語專輯中「不作驗正」地「撐場」,粵語生態遭受嚴重污染的情況可想而知。智能手機的面世造就了大量如:「【廣東話正字】『un腳』、『乸西』識唔識寫?」;「呢啲廣東話正字你又識幾多?」;「連大學教授都考起的粵語正字!」等不實資料「瘋傳」,也令人們在不知不覺下做了「幫兇」。

一代「電台講古王」李我縱橫廣播、影視、出版界凡七十餘年,一生鍾情文化藝術,曾對有志從事廣播界的年輕一代提出兩點忠告,其一、但凡講話,毋誨淫誨盜;其二、正粵音然後講。就上述的亂象,筆者對有志從事或尊重「粵語保育及傳承」的人,尤其年輕一代,提出三點規勸,其一、但凡講話、出書、搞網站,毋拾人牙慧、穿鑿附會、妖言惑眾;其二、正其源然後講、寫;其三、知其正然後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