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周秉德1951年的合照。受訪者供圖

「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良好家風不僅是自古文人志士堅守的美德,如今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伯伯對我們的要求主要有兩點: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國家利益出發;不能因為是總理家人就去搞任何特殊化。」周恩來侄女周秉德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憶起與周總理共同生活的那十餘載,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周秉德,依舊是言猶在耳。 「伯伯當總理26年沒給我們留下什麼東西,但卻把最珍貴的家風留給了我們,這種傳達的方式是潤物細無聲的,我也一直這樣要求自己和親屬們。建黨百年,前輩們的故事指引着我們這代人:平凡做人,坦率做事,盼望這種『紅色血液』能夠永續不斷,更盼望在這種精神的帶領下國家更加昌盛富強。」●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凱雷 北京報道

「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周秉德表示,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借助偉人們後代的回憶來追尋老一代革命家的光榮傳統,追憶他們在戰火紛飛、物資匱乏年代用血與火書寫的良好家風,回顧他們身體力行的每一條「義方」,進而「一日三省」,於當今時代來說意義深遠。

周秉德1937年出生在哈爾濱,是周恩來三弟的大女兒、周恩來的侄女,是周家直系4代人中出生的第一位千金。周恩來鄧穎超夫婦一生無子女,自12歲起周秉德就住進中南海西花廳,在周恩來夫婦身邊生活、成長了二十餘年,成為與周總理夫婦關係最為密切的晚輩。

「周家家風其實很簡單,就一句話:我們都是普通老百姓。」周秉德表示,自己從小受的教育就是不能因為伯伯是總理就有任何特權待遇,甚至連一點特權思想都不能有。雖然12歲便住進中南海,但上學都是坐巴士,吃飯也是在大食堂,一直都是普通人的心態。「伯伯教育我們說:現在你們都是普通學生,長大了就是普通勞動者、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靠自己奮鬥!」

管教侄輩不可高人一等

周恩來總理將對子輩的感情傾注在革命後代和包括周秉德在內的子侄們身上。但這份愛,並沒有變成縱容與放任。儘管他們對她千萬分疼愛,管教得仍舊十分嚴格。

「作為總理的晚輩,我們不僅在生活上沒有任何特殊性,伯父對我們的教育甚至比一般人更要嚴格。」周秉德回憶起初中時暑假的一次清晨,周秉德在院子裏看書,解放軍戰士在打掃院子。周恩來看到後嚴肅地對她說:「你沒看見那麼多叔叔在打掃院子嗎?你怎麼還在這裏看書?」自此她便記下,自己雖然是總理的親侄女,但也就是普通人,在普通戰士們面前,絕對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想法,是絕對平等的,沒有任何特殊。

不插手弟弟的工作分配

北京解放後,周秉德的父親曾去找周恩來請教如何安排一份工作。周恩來對他說,你的工作不能由我安排,要由組織安排。後來周秉德的父親被分配到了鋼鐵工業局,周恩來找到弟弟的領導提出一個「特殊」的要求:自己弟弟的職位要盡量低,待遇要盡量少,不要因為他搞任何特殊化。鄧穎超作為黨內元老定級為行政五級本無可非議,但周恩來仍要壓低一級,按六級的標準給鄧穎超,就連周恩來身邊秘書和工作人員也都低一級。周恩來的侄輩周秉德、周秉健等人在他生前更是沒沾上一點兒「光」。

「他是全國人民的總理不是周家的,他不能為周家謀私利。」周秉德說,伯伯一生要求他們要和全國萬千的老百姓一樣,過淳樸的日子,不能因為姓周就去沾這些「光」。周家的子女,不搞特殊,平凡做人。沒有人當大官,沒有人經商掙大錢,沒有小車子、大宅子,所有成就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坑走過來的。

「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她表示,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關注家風建設,不僅弘揚了家風建設傳統,還賦予了家風建設新的時代內涵,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她希望社會能夠越來越多地關注好家風,讓更多的好家風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