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萍 廣西報道)「螺螄粉列入國家級非遺,中午特意打卡吃一碗。」黃芬剛剛在朋友圈發布打卡照片,便獲得不少點讚。昨日,隨着廣西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來,不少螺螄粉愛好者聞訊都紛紛晒照打卡。「螺螄粉YYDS(編按:『永遠的神』的拼音縮寫),味道太令人上頭了,以後吃螺螄粉可以正大光明地說是傳承、興旺非遺文化了。」看到朋友圈有人晒照,易先生也迫不及待點了螺螄粉外賣「解饞」。
「臭」名遠播 今年出口大增
去年,由網友評選出中國對外輸出的「新四大文化」:螺螄粉、廣場舞、中國網文、網購中國商品中,螺螄粉排名榜首。這一「聞着臭、吃着香」的地方特色美食,在短短幾年間成為「米粉屆頂流」並風靡全球。據統計,今年1月至4月出口額約700萬元(人民幣,下同),比2020年同期增長4.1倍。
「螺螄粉走俏海外的背後,體現了中國對外輸出文化產品越來越豐富的大趨勢。」柳州螺螄粉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張泰華見證了螺螄粉從街頭攤點,變成大產業並走向海外市場。
振興鄉村 文化價值深遠
「螺螄粉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不僅對整個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深挖螺螄粉文化價值,向外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也具有積極影響。」張泰華說,雖然螺螄粉只發展了五六十年時間,但柳州人吃螺是源遠流長的。據了解,在位於柳州市南郊的白蓮洞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螺螄殼堆積物,表明早在距今兩萬多年前,柳州先民已經開始撈取螺蚌為食,白蓮洞人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的食螺人群之一。
「螺螄粉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將極大推動柳州螺螄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柳州螺螄粉協會會長倪銚陽歷時兩年半建起了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致力保護和傳承柳州螺螄粉文化。「螺螄粉的發展史更是講述了中國農民勤勞致富的故事。」倪銚陽說,柳州市螺螄養殖面積近4萬畝,產值達7,500萬元,帶動原料基地農戶20萬人就業。
此外,今年 3 月,螺霸王洛維產業園正式建成投產,開闢建設了1,200多平方米的螺霸王文化展覽館,實現安全生產、旅遊觀摩兩不誤;今年「五一」期間,內地首個5G XR大型線下主體樂園--柳州螺樂園正式對外營業;集觀光、研學、體驗於一體的螺螄粉小鎮成為國家4A級景區……螺螄粉文化旅遊已成為柳州市工業旅遊的熱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