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知識轉移處副處長劉楚儒博士(左一)稱,會協助同學解決創業困難。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楊夢甦
城大知識轉移處副處長劉楚儒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
本地大學部分科技相關學位課程

人們常說「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創新之道,也是唯在得人。我們或許都留意到,搭載於中國「天問一號」的火星探測系統上、用作監視的「火星相機」就是由香港理工大學團隊研發,足以證明香港在培育科創人才上的實力。過去本港創科應用一直被指落後,讀數理化的理科生搵工難,造成專才浪費。面對這次疫下催生的科技應用大爆發,學者建議政府、商界及學界需要順應時勢發展,不單要「育才」「惜才」,還要加大力度扶植創科企業,把科研人才研發項目的心血發揚光大。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殷考玲

【起步】城大5億助學子 文科生都可以搞創科

香港文匯報訊 傳統觀念告訴我們,要搞創科要讀理科,但現實是讀文商科學生,也有創科的天賦和念頭,正所謂只要有信心,凡事可成真。HK TECH 300對於文、商科生同樣也有支持。作為香港大專學府之一的香港城市大學就設立專項計劃,讓有志於創科的人士提供一展抱負的一條龍服務。城市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科技)楊夢甦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城大投放5億元推出「HK Tech 300」,為全港首個大規模科創扶植計劃,冀能帶領科創潮流,為香港擺脫科創落後的形象。他強調,不論是文商理科生,「只要有Idea同熱誠,就可以變到千幾萬(Funding) 出嚟!」。

畢業生可獲發10萬種子基金

楊夢甦雖然是一名學者,惟在他眼中並非只有學術研究,對社會未來發展也有着念想。要讓科創事業對社會有貢獻,首要讓年輕人有機會投身科創產業之中,並非單純「交功課、寫Paper」,最近城大投放5億元,推出名為「HK Tech 300」的計劃,於未來3年協助城大學生及校友成立300家初創企業,而且不限就讀科目,校方亦會因應申請者提出的項目配對適合的培訓機構及創業資源。

至於這1,000多萬元如何「變」出來?身為HK TECH 300負責人的楊夢甦進一步解釋,首先校方會為有意創業的學生、畢業生提供價值1萬元的培訓課程,之後會向獲選團隊發放10萬元種子基金,團隊學習制訂商業計劃簡報、最小可行產品後,獲選公司可獲最高100萬元天使基金投資,並會透過與工商界建立的網絡,為初創項目提供共創空間、其他天使投資,科創團隊有機會獲推薦申請多達1,000萬元的外來資助。

楊夢甦稱,希望在HK TECH 300的三年期之後,能帶動其他學府以及整個社會對科創的重視,並將科創扶植常態化,繼續進行「下一個HK TECH 300」,期望將城大打造成香港的「科創中心」,又或者是科創潮流的帶動者。

他透露,計劃自3月份開始,目前已收到大約120組申請,涉及約700名學生或校友,首批的30組已接近完成培訓,而下一批申請者將會在6月份開始培訓,合共90組申請者,涉及約500人。

城大有豐富的師資做後盾,即使是在理科範疇「白紙一張」的學生或者校友,仍然可以透過校方的培訓及資源配對,將「科創大計」實現出來。例如於2019年入讀中文及歷史學系的李尚均(Ken),曾「膽粗粗」到知識轉移處(KTO)尋求創業支援,並萌發及深化創立智能租車平台Carful的意念,之後於2020年10月獲天使投資者注資500萬元。

分4個範疇 包括黑科技

他又稱,項目申請的審核細分4個範疇,第一個範疇是為人熟識的資訊科技(ICT)、人工智能(AI)等;而第二個範疇就屬於黑科技、深層科技(Deep Tech);第三個範疇為金融科技(Fintech);最後一個就是人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Artech。提到最神秘陌生的「黑科技」,他舉例指,城大科學團隊最近研發出「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及穩定性均比起傳統的太陽能電池均有明顯的提升,而鈣鈦礦以溶液製成,可以像印報紙的油墨般,「打印」在彈性膠片製成柔性電池,或成為玻璃窗上的塗層去吸收陽光,因此應用潛力極大。

他稱,城大希望透過科創實踐,鼓勵學生跳出學習和地域框框,將科創事業帶到全世界,同時亦積極結合學校科研資源、工商界網絡,加速科創過程,把成果帶到市場成為產品甚至貢獻社會。他透露,有不少工商界機構已主動接觸城大提供支持,例如有銀行為科創隊伍提供免費開戶,並承諾將開戶時間縮短至一個月。

【橋樑】大學協助學生 將技術商品化

香港文匯報訊 年輕人創業除了要有熱誠和研發技術之外,具備市場觸覺和良好的溝通能力都很重要,香港城市大學知識轉移處副處長劉楚儒博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同學們在創業時往往因為太專注技術開發,而忽視了市場需要,該處的作用就是協助同學解決創業上的困難,聯繫業界增強技術和爭取投資機會,加強同學們創業信心。

助找特許授權 申請專利

劉楚儒進一步解釋知識轉移處的工作,城大的研究工作創造了多個範疇的新知識和應用技術,當中的研究成果可通過特許授權,轉移予商業機構或其他組織,讓產品落地從而商品化,而知識轉移處可將新發現轉化為應用或商品化的技術,造福香港以至國際社會,知識轉移處就像城大與社會之間的橋樑。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城大成功與全球多間領先學府建立良好的關係,協助知識轉移處找得特許授權的機會,同時將技術轉移合作計劃擴展至內地市場。

此外,城大鼓勵教職員和學生為其發明申請專利保護,劉楚儒稱會為他們在相關事宜上提供協助,當中包括提供校內外的資助、以及由知識轉移處和大學委任的專利法律師與代理人提供的專業意見。

城大助逾百組學生初創公司

過去城大的知識轉移處已協助逾100隊由學生組合的初創公司成長,劉楚儒指出學生們創業涉及的行業廣泛,如人工智能、大數據、手機App以至生物科技等。除了幫助同學解決創業上遇到的困難外,知識轉移處亦會聯繫業界、商會不時與同學交流,讓同學更貼近行業資訊。

【發力】「官產學研」合作 拓科研生態圈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要走知識型經濟發展模式,推動創科發展,促進科研,就必須人力和財力拚着幹。但實際的投入卻遠未能滿足發展需要。到2019年科研投資仍僅佔GDP的0.92%,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鄧淑明建議,政府必須要重新審視科研資金分配,加大力度去支援本地研發,從而提升香港競爭力。同時,政府需要促使大學和科研機構打通上中下游的研發路徑,促進「官、產、學、研」合作,擴闊科研空間,吸納海外人才,激活本地科研的生態圈。

恒常撥款STEM教育

鄧淑明並提到,政府還要加強與大學、科研機構和業界的密切溝通,了解業界的人才需要,如制訂「科學與技術指數」,讓各界時刻檢視相關情況。長遠而言,香港必須培育應對未來需要的創科人才,才是城市持續發展的關鍵。政府計劃向學校發放全方位STEM學習津貼的恒常撥款固然有用,如能把編程和地理資訊系統科技納入常規課程,同時預先為教師提供合適培訓,將可增強學生的多元發展及解難能力。這些知識和技能既實用又切合未來創科發展,可為業界注入源源不絕的新動力。

新一代成創科動力

她進一步稱,人才是創科發展的關鍵,也是讓創科持續發展的動力,所以當局要在匯聚人才方面加把勁。認為政府建立龐大的人才庫,便是香港創科動力的長遠支柱。政府在早年推出的研究員計劃及博士專才庫兩項計劃,至今已資助逾6,000個研究人才職位,涉及資助額超過20億元。至於旨在吸納外地科研人才來港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自2018年推出至今,已批出簽證或進入許可約220人,其中近三成持有博士學位。這些計劃對吸納海外精英起着正面作用。不過,若要本地創科持續創新,凝聚活力,便要從教育做起。

近年,政府為使年輕一代從興趣和實踐中探索科技應用,已投放了不少資源,如推行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每間中學可申請最高100萬元的資助,舉辦資訊科技相關的課外活動,去年12月推出至今已有超過40間學校申請,活動內容包括舉辦人工智能課程、移動應用程式編程班、參加機械人競賽等。她相信,只要新一代對創新科技有高度的認知,不但可為本地創科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還可以營造一個熾熱的創科氛圍,讓創科可以持續發展。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楊夢甦:要讓科創事業對社會有貢獻,首要讓年輕人有機會投身科創產業之中,並非單純「交功課、寫Paper」。

城大知識轉移處副處長劉楚儒:同學們在創業時往往因為太專注技術開發,而忽視了市場需要,我們協助聯繫業界增強技術和爭取投資機會。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鄧淑明:政府需要促使大學和科研機構打通上中下游的研發路徑,促進「官、產、學、研」合作,擴闊科研空間,吸納海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