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煜被譽為「千古詞帝」,卻治國無方。圖為粵劇中的李煜(左)。 資料圖片

前幾期我們介紹了幾位宋代的詞人,相信大家對宋詞已有一定的了解。「詞」這一種文學體制,其實並不起源於宋,沈德潛在《清綺軒詞選序》云:「詞昉於唐,盛於宋,稍衰於元明。」劉毓盤則說︰「勾萌於隋,發育於唐,敷舒於五代,茂盛於北宋,煊燦於南宋,剪伐於金,散漫於元,搖落於明,灌溉於清初,收穫於乾嘉之際。」由此可見,「詞」最早見於隋唐,而盛於宋,因此提起「詞」時,大家都會以宋為宗。這一次,我們將時間線挪前,和大家介紹一位五代的詞人-李煜。

李煜,又稱李後主,為南唐的末代君主。李煜原名從嘉,字重光,號鍾山隱士、鍾鋒隱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等。據史書載︰「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歷史給李煜的評價多為其雖不善於政,卻善於文。他在南唐滅亡後被北宋俘虜,雖為亡國之君,但卻被譽為「千古詞帝」,作品千古留名。

李煜的作品風格可以亡國前後分為兩個時期。亡國前的詞多數以宮廷生活為主,詞作寫的盡是風花雪月之事,詞風婉約綺麗、纏綿動人。亡國後風格大變,主要寫亡國之哀,感懷之悲,這一種的改變,也令他的作品在詞學史上留下一席位。李煜的詞作可用「真」來概括,用字直率自然,情感真摯,讓人由衷感受到他對世間萬事萬物用情極深。我們這一次先看看他的其中一首後期的作品。

《破陣子》,寫於亡國之際,詞的上片交代了南唐的歷史。「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南唐當時已在四十年的歷史,幅員遼闊。自己長年住在深宮之中,看着那「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在那高大雄偉的宮殿之中生活,每天都在那布滿奇花異草的宮苑內打發日子。原本坐擁着美滿生活的「我」又真的「幾曾識干戈?」這幾句雖淺白,但卻表達了複雜的情感。在原本安定的國土之上,不曾受到戰火的摧殘,偏偏自己在位之時,卻經歷了流離喪亂,最後一句的反問,更加流露了自責和悔恨。

詞的下片則寫了亡國的情景。「一旦」承接上片「幾曾」之意,深化內心的悔恨感。「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自從自己做了俘虜,每日都在憂鬱悲痛中度過,不知不覺間腰肢消瘦、兩鬢斑白。此句運用了沈約和潘岳的典故,交代自己的身心俱損的狀態。他不時想起當日離開從小長大的宮殿的場景,「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那時匆匆地拜別宗廟,無法和宮中各人逐一拜別,自己平日最鍾愛的教坊樂工們,彷彿與詞人心靈相通,奏起了一首離別曲,百般滋味在心頭,經此一別,也猜想到大概永遠無法重回此地了,生離死別的沉重,不禁令人悲從中來,只好「揮淚對宮娥」,面對平日侍奉自己的宮女慟哭垂淚。

這首作品由景入情,情思延宕深邃,將自己面對悲慘命運的無可奈何,發揮至極致。葉嘉瑩曾說「李後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地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地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我們讀李煜的作品其實就是讀他對人生的感悟、態度,只有用心活過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心台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