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徒壓迫本地天主教徒 製社會結構矛盾引內戰

英國與愛爾蘭在100年前簽訂《英愛條約》後,愛爾蘭正式迎來南北分治,不過北愛爾蘭問題向來敏感,近月再因脫歐風波爆發騷亂。事實上,北愛問題出現的根源,在於數百年來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和宗教政策,原居於愛爾蘭的天主教徒被歧視、剝削多年,埋下社會結構不均衡的伏線,分治後更陷入「以暴制暴」的內戰局面,教派之間的紛爭根深柢固,無從化解,要實現真正和平仍遙遙無期。

英國人自十二世紀下半葉起開始殖民統治愛爾蘭,自此便開始與愛爾蘭人展開漫長鬥爭;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英人改信新教、愛爾蘭人堅守天主教,令兩個民族的關係更水火不容。英國政府除大力招募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新教徒移民,亦訂下嚴厲政策限制天主教徒發展,例如規定改信新教的愛爾蘭人可優先繼承遺產,以及規限愛爾蘭人擔任公職和受教育機會等,使愛爾蘭天主教徒長期處於附屬地位。

優待新教地主 更添貧富對立

社會結構不平衡情況在十九世紀愈趨惡化,受英國政府優待的新教地主剝削愛爾蘭佃農,同時工業革命開始進入愛爾蘭,新教徒聚居的東北部阿爾斯特迅速工業化,社會較富裕,天主教徒聚居的南部則仍以務農為主,較落後貧窮,令南北對立更嚴重。

愛爾蘭政治家從1870年代起提出「自治」概念,但身在愛爾蘭的新教徒考慮到自己是少數族群,堅決反對,不論主張獨立的民族主義派、以及反對獨立的統一派,都持續訴諸暴力,催生愛爾蘭共和軍(IRA)在二十世紀初與英軍陷入內戰。

經過長期協調後,愛爾蘭才在英軍威迫下,於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讓阿爾斯特6個由新教徒主控的省留在聯合王國,至二戰結束,南方的「愛爾蘭自由邦」脫離大英國協、正式立國,「南北分治」遂成定局。不過南北分治如同清晰畫下一道界線,劃分天主教徒聚居的南方、和新教徒聚居的北方,令愛爾蘭社會的教派主義更明顯。

矛盾爆煲 訴諸暴力

身在北方的天主教徒,生活水平長期落後於新教徒,加上政治地位長期不獲改善,令親愛爾蘭的北愛民族主義派放棄和平抗爭,訴諸暴力,多次策劃炸彈襲擊;另一邊廂英國政府偏袒新教徒,不斷追緝IRA成員,引發天主教徒以暴力手段復仇,恐慌的新教徒亦因此自組恐怖組織以暴制暴,整個北愛爾蘭淪為殺戳戰場。

英國政府終在1998年與北愛各派簽訂《受難日協議》,各派暫時和解,不過愛爾蘭歷史學家埃利奧特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其實北愛社會的教派紛爭依然存在,例如她本人作為溫和派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往往在選舉時會感受到自己「低人一等」,加上英國脫歐後,歐盟內自由流動帶來的融合效果隨之消失,北愛爾蘭的真正和平,仍然遙遙無期。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