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十四五」期間,港澳特別是香港在其中的建設機遇備受關注。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國務院參事室原特約研究員曹二寶認為,國家「十四五」規劃港澳專章賦予香港六個新定位,突顯香港在當前「雙局激蕩」、「兩局際會」中,可繼續充當中西方較量緩衝地帶、再創新輝煌。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國務院參事室原特約研究員曹二寶在作專題報告。(盧靜怡攝)

曹二寶近日在香港中聯辦廣東聯絡部舉辦的專題報告會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7月1日在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講話中首提「兩個建設好」:「我們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我們要有這個信心!」學習這一指示,聯繫毛澤東1949年2月有關解放全中國但不急於解決港澳問題(會見米高揚)、鄧小平1979年3月有關收回香港但不改變原有制度(會見麥理浩)、習近平2018年11月有關發揮港澳在新時代不可替代作用(會見港澳各界慶祝改開40年訪問團)等決策,都建基於港澳特別是香港地位「特殊」。曹二寶認為,這是新中國建國、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央對港澳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曹二寶回顧了國家五年規劃從「十一五」首次有港澳專段,到「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連設港澳專章的歷程。他詳細解讀了「十四五」港澳專章,除了鞏固和提升之前的五年規劃對香港的定位,如五個國際中心即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資產管理和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等中心之外,又賦予香港六個新的定位

「兩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和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

「四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國際風險管理中心。

曹二寶引用習總書記2017年9月對香港部分兩院院士來函的批示:「支持香港建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指出批示的表述與上述香港新定位之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表述相同,都是「創新」在前,加上習總書記批示又說:「這是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說明「十四五」對香港的這個新定位,與同為「十四五」支持的上海、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其表述都是「科技」在前的定位不一樣,兩者正可互補互利。

對「十四五」港澳專章中的「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曹二寶重點解讀了「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政策措施」。2017年9月以來,國家部委就此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後陸續有來:讓港澳同胞居住或往來內地,都有「國家觀念」的政策獲得感,有助「人心回歸」。

曹二寶指出,新中國自成立時起,就受到美西方的全面打壓和封鎖。中央對港澳實行不同於內地的方針政策:回歸前「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回歸後「一國兩制」,都以「主權在我」為原則、以「不能成為顛覆中央政府和國家主體制度的基地」為底線,而不斷成就香港。建國70多年來,香港一直是國家突破美西方封鎖的緩衝地帶,也創造了兩次輝煌: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香港躋身亞洲「四小龍」;一次是國家改開初期到加入WTO前:香港是內地招商引資主渠道。根據2019年11月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今天,「一國兩制」已列入國家治理的「制度體系」,將顯示強大生命力。

「十四五」港澳專章賦予香港上述新定位的重大意義,曹二寶認為就在於:國家發展始終需要香港,必將不斷成就香港。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激蕩,和「開放的國際國內雙循環」這一新發展格局,與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風雲際會中,香港可繼續充當國家衝破美西方封鎖或全面對抗的緩衝地帶,如習總書記所言:「香港一定能夠再創新輝煌」。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