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位處華南沿岸,「打風」對香港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今次就跟大家數一數,有記錄以來的「香港颱風之最」。
1962年,香港遭遇戰後最兇猛的颱風「溫黛」吹襲,9月1日天文台總部錄得有記錄以來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最高陣風,以及最低瞬時海平面氣壓,三項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溫黛」最接近香港時剛好是漲潮,當日維多利亞港水位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3.96米,是自1954年有儀器記錄以來最高,風暴期間有183人死亡或失蹤,亦是戰後最多。
2018年的「山竹」,對很多人來說依然記憶猶新。「山竹」襲港的9月16日,維港水位雖稍稍不及「溫黛」,但所引發的風暴潮,即熱帶氣旋導致的水位上升,達到2.35米,打破舊紀錄。假如「山竹」不是因橫過呂宋而稍為減弱,襲港時又適逢大潮的話,相信水位將會更高。「山竹」與2012年的「韋森特」一樣,在香港約100公里外掠過,同樣是距離香港最遠「十號風球」的紀錄。
除了強勁風力,暴雨亦是熱帶氣旋引發的另一種災害。1999年8月的颱風「森姆」,為香港帶來超過600毫米雨量,是有記錄以來為香港帶來最多雨量的熱帶氣旋,天文台先後兩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暴雨令全港多處地區水浸,大嶼山與港島亦有嚴重山泥傾瀉,過去二十多三十年,香港雖然受過威力強勁的熱帶氣旋吹襲,可幸都沒有造成嚴重傷亡,不過在戰前,香港其實都出現過死傷慘重的風災。
1906年的丙午風災,以及1937年的丁丑風災,先後都釀成超過1萬人喪生。而在天文台成立前,1874年的甲戌風災,就導致超過二千人死亡,當時的風暴潮估計達到2.83米,維港最高水位估計曾升至驚人的4.88米。
風季即將來臨,我們都要為熱帶氣旋可能帶來的災害做好充足準備。
●香港天文台(本欄以天文台的網上氣象節目《氣象冷知識》向讀者簡介有趣的天氣現象。詳請可瀏覽天文台YouTube專頁:https://www.youtube.com/user/hkweather。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