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開啟香港實現良政善治之路,對於包括建制派、傳統愛國組織和傳統「泛民」在內的所有政治參與者都是重大挑戰和考驗,都需要因應「賢能愛國者治港」的總體要求,在參政目標、策略和政治論述上作出調整、提升乃至重塑,以適應新選舉制度下成為管治者的全新要求。建制派要提出更具大局視野的政治論述,拿出破解深層次問題、建設更美好香港的創新方略;包括各類社團在內的傳統愛國組織,需要提升從整體管治上進行政治參與的能力;而傳統「泛民」需要從根本上調整政治參與目標和策略, 以「忠誠反對派」作為清晰定位。只有這樣,各方政治力量才能在新的民主選舉制度中找準自己的政治參與的定位,更好發揮政治參與作用。

政治制度的設計和重塑,最終目的要有利於一個國家或地區更好發展。中央完善本港選舉制度,就是為了在香港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保持政治社會穩定的基礎上,盡快走出政治泥沼,讓全社會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根本上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重置的選舉制度之下,各種政治力量的角色、作用,都有必要按照制度設計的初心作出重新定位。

此次完善選舉制度,在選委會界別中增設了「基層社團」「同鄉社團」「內地港人團體的代表」等界別分組。這些制度優化和調整,一方面反映了香港社會政治經濟情況的發展變化,體現了均衡參與原則,保障了最廣大香港居民的民主權利;另一方面,更意味着包括這些界別在內的所有建制力量,主要角色將從以往香港管治權的保護者向建設者轉變,成為謀劃、落實香港整體長遠利益的重要政治力量,承擔起治理香港的更大責任。這必然對建制力量的政治視野、行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建制力量未來的調整重心,應該是以真材實料、真本事參與管治,與政府齊心協力解決長久以來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不到位的難題。近期,有建制政團提出「新時代、新工運」的綱領,開宗明義「打破資本壟斷、推動香港持續發展」,引起本港社會關注和熱議。這種政治論述當然會受到各方不同解讀和對待,但卻已顯示了一個建制政團努力塑造未來定位的追求。至於「基層社團」「同鄉社團」等傳統愛國力量,面對的挑戰更大,更需要突破特定界別、地區的利益局限性,把界別、團體或地區利益與香港整體利益和市民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所有建制力量應該有意識地加強對香港、國家和世界問題的研究,為提升管治效能、突破治理難題,提出令人眼前一亮、切實可行的創造性方略。

「愛國者治港」不是搞「清一色」,新的民主選舉制度把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香港管治架構之外,並不是排除包括傳統「泛民」在內所有反對派。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國際城市,將繼續保持多元包容的政治文化,相信從中央到本港的選委、選民都希望香港社會有不同聲音,包括批評政府的聲音。反對派只要與反中亂港分子「割席」,劃清界限,仍然可以依法參選、依法當選。在新的民主選舉制度訂出清晰紅線後,關鍵是反對派要破除患得患失的迷失和迷茫,首先要接受新選舉制度,敢於公開承認自己愛國,追求民主,但不將愛國與民主對立起來;其次,不再以空洞的民主口號、激烈抗爭行為表達訴求、吸引支持,更要摒棄癱瘓施政、犧牲市民利益的手段換取政治利益。 在這樣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政治參與的目標、策略和論述,何愁沒有參政空間?

反對派只要認真反省、糾正過往走偏的作為,以愛國者的基本要求規範自己,拿出實事求是、有理有據的治港建議,展示令人信服的參政治理能力,真正做到是其是非其非,相信仍能得到選委和選民的支持,何愁沒有參政出路和政治空間?是接受新選舉制度,還是執迷不悟、自絕於管治架構之外,反對派應作出明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