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在鄭州接受記者採訪

日前,「天一文化講壇」邀請到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來鄭州做主題分享,帶領大家「沿黃河探尋文明的歷史」。葛劍雄通過實地考察,新撰寫《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書,揭開黃河不為大眾所知的來龍去脈。從1990年他寫《滔滔黃河》,逾30年過去了,葛劍雄對黃河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和看法呢?●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葛劍雄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師從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譚其驤先生。多年來深耕歷史地理學科,關注黃河數十年,有着豐厚的積澱,和超出常人的宏觀視野與理論建構。

此次作客「天一文化講壇」,葛劍雄講述了自己的作品《黃河與中華文明》的創作緣起和主要內容。葛劍雄說,1990年他寫了小冊子《滔滔黃河》,這次因為疫情期間時間充分,就在以前的基礎上重新寫了這本書,並命名為《黃河與中華文明》。葛劍雄介紹,書中梳理了黃河地理全貌,隨後從黃河如何孕育中華文明、古人對黃河的考察與認識、黃河為何渾濁而容易氾濫、自古以來中華兒女如何治理黃河等各方面一一道來,梳理黃河的歷史沿革、地理變遷,展現黃河與中華文明的緊密聯繫。「反映了最近幾年我的思考成果,希望用簡單的語言把複雜的事情給大家講懂。」

葛劍雄坦言,1966年,第一次看到黃河他其實是失望的,「當時是從濟南乘車過黃河,沒有想像中那麼寬闊,當時有點失落。」而1982年看到的壺口瀑布,又使他感覺到震撼,後來看的次數多了,他才漸漸建立起對黃河的全面認知。「很多人對黃河的想像,來自過去的傳言,其實黃河的景觀非常豐富,有江南的秀美,也有宏大氣勢。了解黃河,首先是應該到黃河走走。」

在葛劍雄看來,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時,誰也不能無視河流的作用。河流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不可或缺的條件,但他強調,並不是每條河流必定會孕育出一種文明,更不意味着河流越長、水量越多、流域越大,孕育出的文明就越偉大。「人類與河流不同形式或程度的互動,自然會在同樣的地理環境下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塑造文明形態。這種互動具體表現在偶然性或偶然事件、自然環境的變遷、傑出人物的作用、生產方式的選擇等方面。」

他舉例說,就河流的長度而言,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河流,與古代世界最發達的幾種文明聯繫在一起的,只有尼羅河、長江、黃河,而孕育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印度文明的恒河都不在其內,更不用說羅馬文明發源地的台伯河,希臘半島和西西里島上那些更小的河。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第一的大河,但在世界文明史上,並沒有與其體量相稱的地位,連離它最近的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也沒有處在它的流域範圍。

探討「母親河」 也需唯物辯證法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這句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話,卻也有個別學者質疑。在葛劍雄看來,這是缺乏唯物辯證主義法的。「我想強調的是,黃河文化的研究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現在有的在研究具體問題時,缺少一種唯物辯證法,比如講到中華文明為何最早產生在這塊區域,在全國起到引領作用時,依然還有抱着不科學的態度,用脫離實際、很神秘的方式去解釋。」

葛劍雄在書中分享了其中最有信服力、也最有趣的考古發現。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經的寶雞,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銅器。後來,在銅尊底部發現了銘文,一句「宅茲中國」,是周武王戰勝商朝之後向上天報告:「現在我佔領中國了。」由此可知,「中國」這一國名最早的實物證據,是在黃河流域誕生的。葛劍雄指出,這裏的「中國」,指的是中國商朝、周朝最高統治者住的地方,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最重要的是這裏的地理環境,提供了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5,000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比較濕潤,黃土高原、沖積平原容易得到開發,在早期人類生產條件下,適宜生存。

葛劍雄認為,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在文明早期,黃河周邊的土地,用簡單工具就能開發成為農田。黃河中下游流經黃土高原和由黃土沖積形成的平原,在四五千年前,曾經達到過最溫暖的時期,且降雨充足,自然條件利於文明發展。早期政治文化中心如西安、洛陽、開封等等,歷朝歷代建都離不開黃河流域。

復興黃河文化 自覺才能自信

「黃河文化熱」近年來持續升溫,尤其是在河南。

葛劍雄坦言,「雖然沒有長期生活工作在河南,但從研究中國歷史地理開始,我就客觀認識到河南在歷史發展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出現過文明衰落的時期。」葛劍雄認為,黃河文化不應強調地域性特點,而是應該強調共性,因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在這裏發展,許多地域的文明都是黃河文化與當地結合形成的,母體依然是黃河文化。「黃河曾經哺育了華夏民族的主體,黃河兒女遍布中華大地,並已走向世界各地。」

他認為,我們需要在全面了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實事求是作出評價,保持對文明認識的自覺性。「復興黃河文化不是恢復其地位,而是取得應有的地位,同時要創新,實現現代化轉化。」

文化自覺才有文化自信。在葛劍雄看來,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文化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產生出來和發展的,為何最適合國情民意,包括文明發展過程中善於吸收外來文化,隨時可以作出革新、調整,我們完全可以保持對黃河文明長遠的自信。

葛劍雄認為,自信不是信自己是世界第一,而是建立在尊重其他文化基礎上,建立在跟其他文明互鑒的基礎上,這樣我們才能保持理性的自信。葛劍雄強調,「不能說自己就是最好的,文明不能這樣比較。文化自信不是讓人家信你的,而是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才是長遠的自信。」